http://s9/middle/4a23ea81nb1edebdc91c8&690
宁静以致远 厚积而薄发
——王俊的为人为艺
近些年从和县走出去两个书画界名人:美术评论家、画家许宏泉和书法家李有来,在当今书画界,这两个极其活跃人物鲜有人不知。但这两人在成名之初,均与另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联。他,就是被朋友们称许的“和州王三”——王俊。许宏泉成名作《戴本孝评传》的撰写与出版,曾得到过王俊的大力协助。其学术专著《寻找审美的眼睛》中,收录了数篇两人合作的文章。李有来第一次在具有影响的书法专业报刊上登台亮相,是王俊推荐并为其做了半个版面的评介。迄今在许多场合,李有来仍然亲切地称其“三哥”。许宏泉、李有来都已成了名家,而王俊却似乎湮默无闻,这有点不合情理。而细究一下,我们就理解了,这与王俊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系。许宏泉曾著文这样评说:“他旷达、散淡、超尘脱俗”,确实是深知其人之的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王俊在书坛与文艺理论界即已十分活跃,他的书法作品、理论文章已经在各类专业报刊刊登。他曾先后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研究》、《中国书道》、《书法世界》、《青少年书法》和《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上,发表了数百幅的书画作品,数十余万字的美术理论文章,曾经十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理论研讨会,1995年他的论文《篆刻:以意象传达情感的意境美》,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并评选为获奖论文。这些,都是迄今让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后来的“书法热”大潮中,他却退出身来,仄身书屋,很少参加各类书法展赛。多家报刊编辑向他约稿,他婉言谢绝。在人人都想消尖脑袋在报刊上露脸,“混了名熟”的当今,他好象有点“不合时宜”了。他自己在一篇《我的自白:关于书法》文章中是这样说的:“‘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我的功夫却下得很不够。凭着些许靠不住的小聪明,啃着积攒下的一点本钱,常常坐吃山空。老本不够了,才又用些功夫,再攒一些,所以,进步并不大。我也懂得当书法家要‘退笔成冢’的道理,我没做到。”这当然是调侃。我们显然可以设想到,这些年中,他静下心来,应该读了多少的书,颇有“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的儒雅风范。同时在这期间,他又在绘画领域进行着不懈的钻研和探索。
他身边的许多人甚至他的朋友都感到很吃惊,原来还有这么一手!他们没想到,在国内书法界、美术理论界,安徽和县的王俊,其实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朋友中,有许多书画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尹堂月告诉我,多年前他在天津时学习,他的老师知道他是安徽和县人,就对他提到过王俊;后来到南师大进修,又有人和他说起王俊。
书法绘画之外,他有许多优雅的爱好,但始终最爱的是藏书和读书。当你走进他的书房,那满壁里一层、外一层、排得整整齐齐的书籍,你会觉得人称“万卷藏书”一点都不虚。这是他近三十年来不懈的寻访、购买、收存的。他生活中最大的开支是搜书,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坐拥书城”。他有熬夜的习惯,不论白天多忙,夜里都要读书写作。静谧的夜,是他精力最集中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他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二点以后才睡下。
他和我们一帮朋友说:光写字画画不行,要多读书;书画不只靠练,还要靠“养”,要“养气”。刘熙载说:“凡论书气,士气为上”,这“士”气,就是书卷气。书法有了书卷气,才会有品位、有内涵。黄庭坚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也”,苏轼书法的他人不能及,正是其中蕴涵了文化修养的缘故。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学养的滋润,书画总难上到更高的层次。
在他的书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人的洒脱和为学的执著,他的艺术风格呈现出清逸、潇洒的面貌,看似随意,却暗合法度,不温不火,不激不厉,一种神态安详书香馥郁的“士气”,氤氲在字里行间。
[简介:王俊,1962年出生于安徽和县。中国友声书社学术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巢湖印社副社长,巢湖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巢湖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巢湖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和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天门山书画研究会理事,并被全国多家书画机构聘请为特约书画家和评论家。现供职于和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七、八届政协委员,二届文联常委。曾先后在专业报刊发表书画作品数百幅,书画理论文章三十余万字,学术论文十多次参加全国理论研讨会,大量书画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文博单位和私人收藏。]http://hi.baidu.com/kefang1957/blog/item/3fc749c6a52f681c9d163d94.html
王俊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12260114_0_1.htmlhttp://s5/middle/4a23ea81nb1eecb785f2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