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天不读《道德经》想得慌

(2015-07-01 17:09:30)
标签:

杂谈

怎么初恋《道德经》,而不是《论语》,这是个复杂的小问题,至今抢劫不来正确答案。当我犯下强迫症,不读不舒服时,只好牵强附会地追加到与李耳同宗上。李耳也叫老子,因而与人交谈中,我最忌讳冒充“老子”,沾大辈便宜。我充别人“老子”,触犯祖宗名讳;别人充我“老子”,或充第三者“老子”,那是辱骂我祖先。谁要在我面前肆无忌惮地涮“老子”,我肯定跟他急,一点没商量。

屈指算了算,专读《道德经》近三年了。五千字的文本,我并不能一字不漏地背下,关键部位或经常引用的词句,虽然可以脱口而去,但是捧读原作,一章一章地往下读,一些字句本义原旨,离不开注释导语。对此正常现象,我懊恼大脑迟钝,记忆脱落。曾看过一则信息,一位老大爷80多岁开始学《道德经》,不出三个月便背得滚瓜烂熟。看来,并非《道德经》高不可攀,原因在于后学者用心散漫,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过,我找出恰当的理由安慰自己,顺其自然既是《道德经》的精髓观点,同时又适用读学《道德经》。就这样惯性前行,《道德经》不时出面影响指导我的处世态度。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天早起坐在马桶读《道德经》,如同做功课,生硬地坚持下来,每回读十章二十章,基本上每周通读一遍。经常出现熟视无睹过眼就忘的场景,但这并没有阻止我百读千读也不厌。因有早起功课当后盾,再拿出专门时间正读,我几乎天天读《道德经》,一天不读浑身不自在,总要想法设法补上一课。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如此执著的读《道德经》,能达到几段水平。我毫不羞色地回答,连业余初段达不到,仍然停留在爱好者层次。犹如有人下了一辈子象棋,只会那几步臭路子,找不到门道。我凭着爱好者的爱好源动力,一瓶子肯定不满,半瓶子又不咣当,也取得两场象征性的胜利。

某个不大不小的论坛,有人发了“德”与“怨”关系的帖,写得很干涩寡味。没有润滑剂的状态下干擦文字,怎么读也读不进去。回帖中有人说“以德报怨”是孔子所言,我本能地反应此说欠妥,模糊记得《道德经》中似有“以德报怨”,于是发贴表示质疑,请作者及跟帖者查查《道德经》。这时,据说是博士毕业的副教授又否定我,他说“以德报怨”出自《论语》,还振振有词地论证。本无训人意,却被博士激起好胜心,我拿起《道德经》搜索,只翻两下就翻到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我把原文发在帖后,再没跟帖虫出现。

2008年的第一天,我与朋友结伴游青城山。小导游自恃会背几句《道德经》,来不来卖弄“道可道”、“名可名”,炫耀她们近水楼台先得“道”的资本。朋友们被她唬得虔诚无比,我发现她一气背不过第五章,便逗着她顺口背了前三章,先镇住她的“道”气,又问她第二十六章是什么,她背不上来。我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先根,躁则失君”。其实前后两句之间还有几句,我也背不上来。反客为主的招术真见效,导游再不提《道德经》,开始宣传她与道观主持的关系,并引领我们进上清宫小憩,与她师傅面对面交谈,还意外地获得上清宫赠阅的小本《道德经》。

现在小本《道德经》成为我的口袋书,我走到哪带到哪,择机翻看,印象越来越深。我深知读懂《道德经》需要多层面的功夫,可能终生也走不进《道德经》本义,但我也要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读,读到哪算哪,读通几成算几成。读《道德经》已成为爱好中的最爱好,一天不读想得慌,读《道德经》是私事,可不要考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