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4a23d06dhcee43cfd32c6&690
冯书武先生属于典型的大“宅男”,“宅”在家里痴迷书法事业,深居简出,藏而少露,许多人竟然不知道沧州还有位孤独求篆的书法高人。
第一次和冯书武见面,是在同学单位的茶室里。他身材魁梧膀阔腰圆,四方大脸上挂着一副很夸张的圆眼镜,半遮住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难怪同学叫他冯大师,只凭那副眼镜,绝对有大师级文化人的范儿。
冯书武性格开朗见面熟,博闻强记很善谈,又加上我俩喝茶都喜牛饮,感觉虽初次相见却如同等了二十年。他送我一本《冯书武书法作品集》,我边翻书,边听他讲解研习书法的心得。由于我不精懂书法之道,对他的专业术语常常忽略不听,但能听明白的妙语精言,总能引发文字间共鸣。我现场冒昧地评论冯书武的书法,字由心生,心由境生,字是心境的化身。他的大小篆金文,表面上歪歪扭扭,字里字外飘逸着一些禅意。毕竟初次见面,初读冯书武,我只能点到为止,其实不为止我再也点不出许多。冯书武眯着小眼睛笑而无语。我以为他用笑意释禅,或许我的妄语,真点到他的天目。
茶兴正浓,座上有位高姓先生吞吞吐吐地求字。高先生说,他整天忙于各样式的应酬,很少陪老婆吃饭散步拉家常,心存歉意,想用幅字表达自己对老婆的内心感受。茶室里七嘴八舌出主意,书武先生一对小眼眯了眯,计上心头,对高先生说,就给你写幅“醉爱”吧。醉,因你常喝酒难免醉,醉后的男人最可爱,也最爱老婆,醉更有“最”的意思。我玩味着“醉爱”两字,意境悠悠,大爱无疆,这正是冯书武书法作品里渗透出的境像。
大概到了七八月间,同学又选在周末邀我喝茶,兴奋地表达要为冯书武庆喜。我问喜从何来?同学说喜从字里来。原来冯书武被文化部、外交部选为“中华文化大使”,中国书法界共有八人当选,虽然他排名最后,可前边的几位是沈鹏、张海、李铎等大师,能与这些重量级大师们为伍,冯书武的大师牌圆眼镜派上了用场,朋友很为书武感到风光。这要得益于先前他给高姓朋友写的“醉爱”。但见大篆下的“醉爱”形体膨胀,醉意浅浅,爱意浓浓,醉在爱处,爱在醉中。座上几人拍手称快。凭借浑厚的书法理论及创作功底,他与“醉爱”一并进驻《中华文化大使》专刊,“大使”与“大师”音韵相似,朋友戏称,“大使”都当上了,离“大师”还远吗?
高姓朋友翻看着专刊,忽然提出把“醉爱”原字迹退给冯书武,理由是他受之不武。冯书武当场有点着急,很是认真地说,我送人书法,如同佛家放生,每幅字都有其归宿,送给谁等于续前缘,把字的生命激活了。听他如此讲来,我更觉得冯书武的字禅意在线。
冯书武长得线条粗犷肥硕,可他为人处事极为注重细节,每每送人书法作品,都要找到所写之字的出处,自称是对求字人对书法学问的负责。我越发欣赏书武的字真意切,在他各种字体里,我最钟爱大篆,有朋友评价可上攀吴昌硕。我没读过吴昌硕的作品,自然无法作出专业层面的结论,但我相信自己的感觉,我的钟爱,只因许多大篆我并不认识,有时傻乎乎望着大篆,总感觉陌生的大篆似乎认识我,它们低调内敛又不乏灵性的造型,对我传达着千古绝唱和“天上有”的佳境。
冯书武的大篆,好像在作画,笔笔划划刻意又随性,单字似乎有点教条古板,整体总能规划出流畅大气的复古图。写大篆的人在故纸堆里跋涉,很容易犯下食古不化的依赖症,冯书武却不然,他食古有化,把中国文化传统的“化”功,运用的出神入化。所以他的大篆,预示着从古走来,一点点地和时代接轨。每次把展书武送我的对联:“小酒大文章,空腹实气华”,犹如过遍安宁的脑电图,心灵在作空濛的体操。
冯书武能耐得住寂寞,“宅”在家里,除了书法还是书法。他注重实体创作,也没忽视书法理论的总结与研究。进入十月以来,他忙于校对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拈璧连珠》。每过几年,冯书武都要对自己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反思。这可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品集。
因为冯书武选择了寂寞,显得他的书法作品很沉默。但我观冯书武现象,他的沉默只是在积累正能量。用他的话说,厚积再薄发才不至于失去根基。我以为,由于冯书武的执着和坚守,他决不会在沉默中死亡,肯定会在沉默中爆发。今天依然固执地积累正能量,正是为明天后天的释放。我和冯书武的朋友们一道在期盼,那天总会到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