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场上说的话为啥不能全当真
(2010-09-07 07:53:27)
标签:
文化 |
不止几人十几人问过我,酒场上的话有多大可信度,是否酒场上没有半点诚信,说过的话等于没说白说。我的回答会因人而异,或说诚信者恒信之,比如某某某酒后话也板上定钉,或说没诚信的恒不信之,比如谁谁谁的话绝对没影子。但有一点我每次都交待清,无论从哪个角度判断酒场说过的话,要以没准为底线不能全当真。为啥这样表达,我自有一番研究心得。
人们普遍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式,酒场上的话似耳旁风,谁当真谁是傻逼。即使有区别有选择地相信,也难逃避傻逼的嫌疑。喝酒人肯定遇到过说话算数的喝酒人,但更肯定的结论是,遇到说话不算数比算数的多大发了。因而许多人对酒场的话形成固执态度,宁信其无决不信其有,主要是深究细研每句话,弄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何必受这个洋罪。成见的细胞深入脑内存,显然定论酒场的话不能全当真,已经具备先天的酒众基础。
酒精的刺激严重影响着话语权,一些平时默不作声的人,只要喝上几杯酒,往往容易情不自禁地多言多语。言多必失必出现水话。而且不仅仅是内向的人,外向的人也经常把不好说话的大门。酒喝到深处喝多喝醉,话语权基本失控,自己说过的话全都忘记了,怎么能保证句句是真句句为实呢。所以许多人酒后的第二天早晨起床,大脑经常出现失忆空白状态,担心昨夜说了些不合时宜的话。不过想起话后的话如放屁,也就勉强地原谅自己的大话疯话了。
酒场上还活动着一种人,定位一句真话实话有点过,但确实没多少真话实话,堪称习惯了说话不算数。如果碰到这种人,莫说指望他们说真话实话,只要别被他们欺骗了就认幸运。这种人有时是下意识的,说过的非真话太多,自己都无法自控;有时则是故意的,他们说真话不舒服,不说没影的话也不舒服。与这种人打酒场交道,要立足于当看客的心态,无论他们说些啥都别往心里去,让他们自说自灭。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我的论点,酒场上的话不能全当真,而且谁当真谁碰壁谁是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