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独唱团》出版发行的信息,跨越年度月度不下几十次,眼睛快磨出茧子。真是早也盼晚也盼,盼穿我的双眼,最后弄成白瞪眼。
屡次失望之旅,已经打消读《独唱团》的意念。黄花菜凉得难以入口,哪还有心思读《独唱团》,本来就是独唱,放到文学作品大丰收的平台,谁也不唏罕几声狼哭狗叫。
其实我原想读《独唱团》,并非对韩寒抱有多大的希望,只是带着些许幸灾乐祸的心理,批判韩寒的丢人现眼处。因为他的一部《长安乱》,已经搞乱我眼中的文学技术,若非韩寒明星般的身价名气,《长安乱》只配丢进长安的化粪池。
我的独家观点,虽然靠近张一一等80后反韩的声音,但我更关注的是韩寒身前身后的文化现象。韩寒的团是中国另类声音的大集会,他利用韩寒的商业价值和品牌优势,影响众多粉丝的阅读取向。
有几千个傻呵呵的粉丝垫底,只埋头顶韩,不知路向何方,韩寒的团自然充斥大量后备军。这批后备军是被韩寒的名声雇佣的,某种程度上讲,或者百分之九十的概括,韩寒的书走红与文学技术无关,全靠巨大的粉丝效应拉动。
关键还有精心的营销策略,就是韩寒团很会搞饥饿式的炒作,来来回回调读者的胃口。读者们刚刚产生食欲,韩寒的团把肉收回,进行深加工,过不多久再拿出来馋读者。读者又上食欲,韩寒的团又把肉收回。反反复复的操作,韩寒的团和欲望男女们快乐无穷。因为人们追求这样的定律,越是难求到手的东西,往往越追的起劲。当有一天可以轻松到手,自然如获至宝,前赴后继的为那块臭肉捧场。
韩寒的团终于面世,啃韩一族怎能错过啃韩的机会。读过没读过《独唱团》的,纷纷为之叫好,愿读不愿读的,也慷慨解裤。书好像是天外来字,钱好像是天上飞下来的。
网上报道,《独唱团》当天卖掉十万册,每本最高竟然炒到180元。这事闹的,听韩寒的话,大年三十都可能过错啦。
我注意了这样一种现象,此次韩寒推出《独唱团》,许多所谓的意见领袖们,都比较喜欢从正面解读,好像韩寒做了件天大的好事,甚至会引领中国文化文学的走向,或者开了中国言论的先河。
不就一本杂志嘛,充其量汇集了几个中国另类表达文字的高手,或无病呻吟,或有病呻吟,或无事生非,或有事生非,没有多少值得骄傲的资本。连韩寒自己都声称,他的团不过一部文艺片。
中国的时评者文艺评论者多如牛毛,他们专爱拣别人想不到的方位出手,一部《红楼梦》,解读出许多传世的专家,这些专家其实就是依附在《红楼梦》的吸血虫。《独唱团》刚刚问世,有些人并未阅读,却极力进行深层次解读,所谓的资深意见,会进一步误导大众的阅读情绪。
无限上纲地吹捧韩寒的团,不是粉丝也是粉丝。
当然我也包括在内。《独唱团》我不会刻意地买读,如果有机会散落在我手中,也许会读几眼。或曰评不评无所谓,读一读是上帝。但是从《独唱团》问世的前世判断,它又是韩寒炒作或炒作韩寒的产物,与郭敬明、张悦然等主编之刊物,没啥两样的之味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