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渲染的台湾三十年没多神秘

标签:
文化 |
收到廖信忠先生签名的书,《我们台湾这些年》大幅升值,我躲开蹭书的同事,把书藏到背人处,没事偷着读几页,文字湿漉漉,挺耐读可眼的,只是不知封面的三色星条代表什么。
三天的下角料时间拼凑一齐,我轻松自如地读完,总想找个主打词评论一番,却怎么都找不到感觉,意念变得浑沌,担心书评会泡汤,反而有些不轻松不自在。
12月8日的《环球时报》,以“台湾70后感慨两岸误解深”为题,发表专访廖信忠的文章,访谈主题词与书封面的文字缩解差不多,都聚焦在真实加神秘层次,总以为大陆人很误解台湾,把台湾忽悠成神秘王国。
我没去过台湾,早就心驰神往台湾的山水景色。如果有可能成行的话,阿里山的姑娘和日月潭,应是我的首选目标。或许仅是我的一厢情愿,十年八年也去不成台湾,但我对台湾的虚拟印象并不陌生。我每天最感兴趣央视“午间新闻”的台湾报道,以及《环球时报》的“台湾传真”栏目,台湾已经融进我的大脑内存,自我感觉能与台湾走向同步。
基于这些叔伯因素,廖信忠再以释读来介绍台湾,显然对我失去太大的吸引力。除了他个人的几段轶事趣闻外,其实也没多少很动人处,一些曾起过轰动效应的时政要闻,我觉得太毛毛雨啦。廖信忠笔下的三十年,放到信息发达的今天,并没激活多少兴奋细胞,所以我主观地断言,廖信忠的台湾并无神秘感。
要说《我们台湾这些年》的最成功处,是廖信忠的独特写法值得推介。他没胡子眉毛一把抓,而且捡自己最熟悉的大事或生活细节,力求体现真实的台湾,至少是作者心中最靠谱的台湾。虽然缺乏连贯的情节刺激读者,但廖信忠该细则细,宜粗则粗,绝对是本民间版的台湾大事记。
我佩服廖信忠的策划和选题能力,他在无数看点中找卖点,以写家书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无形中渗透出亲切和温暖。他恰到好处地运用网络语言,使大事记家书又变成时髦的帖子,抓住读者的眼球,以看点找卖点,以卖点找看点,这么平常简单甚至有视无睹的题材,硬是让他写出畅销和流行。
什么叫写作水平大展示,如今码字的人多如牛毛羊毛,鸡毛满天飞的时代,谁都握有话语权。然而真正写出名堂的,并没有几个廖信忠式的写手。他的超人之处,在于无中生有小中见大俗中见雅,激发意中念,把星星之火,点成燎原大势,燃烧成敏感热点的问题。
边读《我们台湾这些年》,边想些非分的心事。不是廖信忠写得多么好,当然他写得也很好,而是廖信忠选了好题材,抓住台海关系的症结点,从解决两岸民间误读对方的问题角度出书,自然会引发一轮热议热卖,推出畅销读者的高潮。
我很佩服廖信忠的随乡入俗的务实精神,他根据大陆图书市场的实际,以最快的速度制成一道快餐,充实读者看台湾的胃口。这快餐来的真是时候。不过细细品味会发现,快餐毕竟略嫌粗糙,还有点大陆货的滋味,也缺少台湾的小吃风格,显得并不怎么具备台湾风情。
如果廖信忠先生接着写后些年,建议在深挖台湾特色上再下功夫,把更真实最真实的台湾介绍出来。这就要改变制餐工艺,少些大陆货,多点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