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白痴的如是我闻
(2009-04-08 08:47:43)
标签:
文化 |
此书特别不适合正襟危坐地连读,隔三差五地随手翻读几页,没等雅性跑光漏掉,赶紧收住下滑趋势,起码保持几丝先天的好感。这“大调”那“斯基”的只要露面,我就容易发困走神。门内音乐高调张扬,想要陶醉门外多半个音乐盲,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断断续续地读完《如是我闻》,没有增长多少乐理知识,该茫然时还茫然,现在几乎忘记的差不多。
我购买此书,出于对山东画报出版社印刷风格的偏爱,当然也有钟情书名的成分。说起来好笑,我手头还有一本同名的《如是我闻》,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收藏。当时中国大地正刮气功热风暴。作者叫何士光,书的副标题为“走火入魔启示录”。也许我的理性欠火候,说什么读不懂故事情节,匆匆翻看几页,就将书打入冷书架。我与书说着再见的客套话,无意间在书的倒数第三页,弄明白“如是我闻”四字的含义。它是佛界大佛阿难的专用语,外裹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从此非常敏感“如是我闻”,在脑盘中埋下伏笔。十几年后,又见辛丰年的《如是我闻》,原以为同题作文,读完方知涉及领域相差甚远。评音乐与评书近似,我毫不客气地“如是我闻”,至少可以借鉴辛先生出手的招式路数。
点开辛丰年的乐章,便收不住五线谱的走势,趁热打铁接着读,我掀开王小峰的《不是我点的火》。这也是一本乐评集。四年前我曾认真读过,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印象变得模糊松散。王小峰的出手目标,锁定当代原创流行摇滚音乐层面,跟风走浪,直击热敏焦点,愤怨起来毫不留情。书中涉及到诸多国外先锋音乐及音乐人,我记不住其名其曲,本能地不想接收他们。王小峰持久韧性的乐评激情,值得狭义广义的同行们效仿学习。
我接着翻出洁尘的《暗地妖娆》,她自称是本纯正的唯美的影评集。从2001年4月至9月间,洁尘每周撰写五篇专栏影评文章,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活。况且她笔下语言通畅,用字讲究,文风独特,决不雷同,我在追随中佩服赞叹。《暗地妖娆》印制考究,图文并茂,大气舒服的视觉冲击,好象翻阅图文版电影。可惜评论对象及领域太崇洋,几乎被外国影片垄断,扫兴之余又扫兴,读也不是不读也不是,谁让我骨子里边排斥外来文化呢。
总算找来本完全国产化的书,那是李福眠的书评集《疏林陈叶》。见到书评集,两眼冒金花,心中泛起几多温暖与兴致。顾名生义,“疏林”同“书林”,“陈叶”就是陈年旧事。作者谦称为书林边缘的布衣书虫,书内记载淘书的趣闻轶事,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脉络。作者嗜书成癖,乐此不疲地按书索游,书海乘舫,不时误得佳籍。李福眠每有斩获,都比较详细地记录来龙去脉,与读者分享胜利果实。他不愠不火不急不躁,如流水账般叙述,偶有语句夹带文言或非白话,滞碍我的阅读情绪。好在书中充满诱人的书话,坚持几下别放弃,也能顺利读完。
隔门阅读几位作者的文集,我总觉得离题十米,似懂非懂,非懂似懂,看得见摸不准。好在佛界慈悲,我斗胆地用“如是我闻”四字再定义,说白了“我听见这样说”。至于是不是人家说的,谁有疑问,自己找答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