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参加了奥迪举办的《奥迪RS美国试驾之旅》活动。我过去从来不参加类似的活动,因为我认为应该把名额留给可以做出精彩内容的编辑。这次之所以参加,是因为两个人,一位是梁朝辉,另一位是夏东。能与我最尊重的两位汽车媒体人同行,是我最大的动力。
【关于同行的人】
梁朝辉,微博:光的深处。我最欣赏的汽车业内人士,绝逼追求完美的强迫症。对于汽车、摩托车、摄影、媒体等有着变态的追求。能用最少的字把要点和价值讲述清楚,这背后的积淀,热爱、敬业、经历和人民币一样也不少,榜样。
夏东,微博:AMS车评的夏东。我从来没断过一期的汽车类杂志叫做AMS。最早是《汽车杂志》,后来是《汽车画报》,如今是《汽车博览》,刊号过去十几年对AMS而言是个小麻烦。过去十年,夏东带领的AMS编辑团队始终是我们的导师,AMS则是我最喜欢的汽车类杂志。
赵胤胤,微博:没有。著名的钢琴家,他是奥迪汇的成员,我们同行的人中最有趣的一位,比我大了接近一轮,却有着极为年轻的心态。他除了是个顶尖的钢琴家,对于美食和手表的研究和追求,让我感觉他的强迫症严重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梁朝辉,似乎NB的人都是强迫症。我“阴暗”的问他:装修你会亲自盯吗?他说:绝对不会。
一群强迫症统一的结论:装修绝对不能强迫症,轻则家庭矛盾,重则自我崩溃。
【关于驾驶的车】
这次驾驶的重点车型有两辆,也就是本月在国内上市的新款奥迪R8以及奥迪RS5敞篷。
新款R8,我们在奥迪驾驶培训的赛道和公路上分别体验了奥迪R8 V8。相比改款前的R8,最大的改进除了外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双离合器换挡平顺度远好于过去的序列式,无论是走走停停,还是加速狂奔都轻松搞定,车辆的易用性大幅提升;2、转向不再像老款重的那么生硬,力道适中,沟通准确;3、新的电磁悬挂接近458的水准。加上油门响应一流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和轻松上手的四驱系统和漂亮外形,是非常全面的一款入门级超跑(注意:是超跑,不是跑车)。
国内正式销售的价格也很厚道,V8的价格是182万元。
RS5敞篷版,RS5本身是大家从汽车之家网站上耳熟能详的车了,新的敞篷版在基础性能上不会有什么改变。其最大的魅力是:敞篷。RS5敞篷版我都是在加州开的,所以基本上都是敞篷驾驶的。关于敞篷的体验就有了。首先,我更喜欢软顶敞篷,因为我讨厌硬顶敞篷上面的黑色密封条,这也是我的12C没选Spider的重要原因;其次,很多敞篷车当我把座椅调至最低的时候,我(184cm)还是会被风直吹头顶,而RS5敞篷没有这个问题;最后,他能坐四个人,至少在后面坐两个孩子,或者两个儿童安全座椅是没问题的,孩子再也不用眼馋父母二人把他们放在家里,自己去拉风了。
性能、操控、声音、外型,都不错,国内正式售价是128万元。
在美国,新款的奥迪都可以选装Google Map(3G模式),这个实在太好用了,有它在你基本上没有可能迷路和看不懂地图。当然,国内就别想了,Google搞不定GOV,虽然都有G和O。
【关于美国的路】
我们自驾在加州和犹他州这两个州进行,到了美国我才发现我开车怎么这么肉……
限速和慢车,我第一次在美国自驾,分不清不同路的类型。我只知道加州看到最多的限速是65/80英里(128公里),犹他州还有85英里(136公里)。可事实是,几乎所有的车都会高于限速10%左右在驾驶,如果不开到八九十英里,我连大货车都超不过。这和国内高速限速120,一大堆车60-80在开有本质的区别,对了,咱们还喜欢占着超车道不让。
美国人虽然开车很规矩,但是如果你占着车道长期低速行驶,除了会被警察抓,还有可能会被路怒症扔饮料瓶,甚至掏枪对待。导游反复提醒,千万别开的太慢。
美国人对于很多事情有一个底线,在底线之上是非常包容的,但是突破了底限就是明确的反抗和立场。我们则本着不惹事的态度活着,对于坏人和坏事的包容度甚至超过自己的亲人。
行人和路口,在没有红路灯的路口,车辆是要让行人的。在有红绿灯的大路口,是不需要慢行通过的,而且红绿灯起步速度极快。和我并排等红灯的上上代卡罗拉,绿灯一亮一脚油门就冲出去了,加油追上,一看驾驶员,一个60岁以上的老太太在开。
美国路口看到最多的是八棱的红色STOP标牌,这个在北京的T3航站楼前也曾经见过。很多路口,甚至小的十字路口都没有红绿灯,而是让STOP来提升通行率。遇到STOP要停下来3秒,确保不影响任何车辆才可以继续开,如果在路口其它方向也有车辆,按照达到的先后顺序走。
我认为中关村西区的红绿灯都应该取消,用STOP来解决。
路面质量,我去的几个城市,路面的硬件条件都远不如北京,软条件却好很多。比如用地纹和反光板来避免反复并线,没有路灯的时候,地面也有清晰的车道,一旦跑遍,轮胎的反馈马上可以让驾驶员反应过来。由于没人乱并线,像望和桥上京承高速那样的匝道,美国人可以60-70英里通过,包括皮卡,他们过大弯和匝道都很少减速。
美国驾车也有危险的地方。在路上,你身边的车都在120-150公里的时速驾驶,一旦出现紧急状况,这个时速确实很难救车,所以我开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不过和国内的紧张不太一样,国内要提防超慢车,还有外星来客。好在上千英里的路程,除了看到被撞的麋鹿以外,还没见到其它车祸。
我感觉,中国的道路同性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关键在于软条件和管理。
【关于拍照】
面对同行人员各种几万、几十万的全副镜头,我两千多元的松下LX3就别凑热闹了。
为了避免无图无真相的状况,我还是准备上传一张我在盐湖上的照片,用iPhone拍的,主要是主角实在太帅了,我忍不住要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