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文化拾零袁维学著
(2022-05-18 07:43:34)总统授奖
2000年8月,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收到了巴基斯坦外交部一份照会。照会说,鉴于贵馆文化参赞袁维学先生对于巴中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巴基斯坦政府拟于2001年3月23日授予他“总统杰出成就奖”。中国政府对此有何意见,望于10月底前回复。
使馆征求国内意见,国内同意巴基斯坦授奖于我。
巴基斯坦每年颁发一次“总统奖”,以表彰巴国内外对巴有杰出贡献者。中国原东方歌舞团团长王昆、画家林墉等曾获此殊荣。此奖在每年巴基斯坦独立日即8月14日决定人选,巴基斯坦国庆日即3月23日颁奖。
2001年3月21日在巴基斯坦总统府进行颁奖预演。预演也是一丝不苟,只是授奖者不是总统,而是替身。
2001年3月23日下午2点,在总统府正式举行颁奖仪式。出席仪式的人需提前一个小时到场。不许带手机、相机入场。总统府戒备森严。颁奖大厅高大、宽阔、华丽、肃穆。整个大厅里灯火辉煌。人们按照自己的编号入座。大厅里,无人喧哗,无人乱走,人们都在等待着总统的到来。出席盛典者,除了获奖者之外,还有巴基斯坦政府和军队的高官、外国使节等,约有三、四千人。
300多名获奖者中,除了我和一个日本人以外,其他都是巴基斯坦人。
2点钟,巴基斯坦总统拉菲克·塔拉尔在高官的陪同下,步入大厅。全体肃立。军乐队奏巴基斯坦国歌。而后,颁奖仪式正式开始。
隔有几十个人以后,司仪叫到了我的名字。
我坦然地离开座位,走向主席台。到了主席台跟前,立于台阶下,面向总统,肃立。司仪开始介绍我,也就是宣读我的事迹。司仪宣读完了以后,我走上台阶,立在总统面前。总统给我戴上奖章,然后与我握手道贺。我向他致以谢意。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激动,但我头脑很清醒。中巴两国关系非常友好,我这才有机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中巴文化交流做一点儿事,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最有能耐也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组织上和周围的同志对我的关怀和支持,如果没有妻儿为我的事业所作出的牺牲,那么,我绝不会站到这个领奖台上。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还是有这点儿自知之明的。这个荣誉,不单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从事中巴文化交流事业的人的。当然,这也是对我几十年来在中巴文化交流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的一种肯定。
《人民日报》记者丁子、新华社记者梁昊就此事从伊斯兰堡向国内发回了一篇专门报道:
巴基斯坦总统拉菲克· 塔拉尔23日授予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文化参赞袁维学“总统杰出成就奖”,以表彰他对推动巴中两国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
各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
今年3月23日我驻巴基斯坦使馆文化参赞袁维学荣获巴基斯坦政府授予的“总统杰出成就奖”。
袁维学参赞系我部外联局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他长期从事中巴文化交流事业,积极从事乌尔都文学的翻译工作,并把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介绍给巴基斯坦人民,主要译著有:《真纳传》、《悲哀世代》、《勇士》、《萨姬妲的爱与恨》、《巴基斯坦民间故事》、《中国著名作家和诗人》等约180余万字。这些译作对加深中巴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巴基斯坦总统拉菲克·塔拉尔的高度评价。
袁维学同志荣获巴基斯坦“总统杰出成就奖”,为国争了光,为文化部赢得了荣誉,树立了我文化外交官的良好形象,特此提出表扬。希望我部所有外事干部以袁维学同志为榜样,学习他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学习他勇于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学习他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部人事司的表扬,使我受之有愧。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把它当作一种动力,当作努力的方向。
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用到老;用到老,奋斗到老,直到去见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