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带一路文化拾零袁维学著

(2022-05-16 07:44:09)

降旗奇观

 

印度、巴基斯坦边境有一奇观,这就是每天下午印、巴两国的降旗仪式。这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降旗仪式,而是军威的展示,感情的宣泄,礼仪的表演。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4点钟左右,我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驱车前去瓦加观看降旗盛况。

瓦加距拉合尔约30公里,是一个边境小镇,与印度相邻。40分钟后, 汽车在用乌尔都文和英文写着“瓦加”字样的拱门前停了下来。前来观看降旗仪式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这里是印、巴边境上的巴基斯坦的关卡。此处似乎是印、巴关系的晴雨表。印、巴关系缓和时,印、巴两国人民由此出入国境,相互来往;关系紧张时,这里就关闭了。一般情况下,巴基斯坦在这一边境哨所驻扎着一个排的兵力,最高长官是中校军衔的营长。这里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巴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我沿着一条10多米宽的水泥路,跟随人流往前走。前行约200米,是瓦加过境大门。大门为黑色铁栅栏型,左右两扇门上各镶着巴基斯坦的国徽,门下端分别用英文和乌尔都文写着“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大门与印度大门之间有一条约4米宽的隔离带,分立两侧的旗杆上,巴基斯坦的新月旗和印度的三色旗在风中傲然对视。

    因为时间尚早,我便与一个士兵聊起来。他见我会讲乌尔都语很高兴。问我是哪个国家的人。当他得知我是中国人时,显得更加高兴,兴奋地说:“巴格--都斯帝-任大巴德!(巴中友谊万岁!)”他把我带到路边草地上的贵宾席上,请我坐下,给我上茶。他站着跟我说话。显然,他把我这个中国人当作了贵宾。

我小坐了一会儿就加入了热闹的人群。200来米长的水泥路两侧,已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群。有趣的是,人们按照巴基斯坦的风俗,男、女自动分开。男士站在右边,女士站在左边。巴基斯坦国门城楼的观礼台上座无虚席。几个身穿白色长袍的年轻人一手擎着巴基斯坦国旗,一手挥舞着拳头,神情激动地用乌尔都语高声喊着:“巴基斯坦,金达巴(万岁)!” 许多人随声高呼 “金达巴!”

 610分左右,降旗仪式在印、巴双方的嘹亮的号声中拉开了序幕。一队身高在1.85米以上的仪仗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观众的视野。仪仗兵头戴礼帽,帽的上端呈扇型,高高翘起,下端从背后拖至腰间,帽子周围饰以红色绸带,身着过膝袍式灰色礼服,腰系红色绶带,脚蹬皮靴,个个威风凛凛。

距铁门约100米处,依仗队停了下来。一位仪仗兵一个高抬腿,几乎把脚甩过头顶,然后使足全身气力将皮靴砸在地上,力量之大似有踏平对方之势,让人瞠目结舌。而后,他大步走向长官,请示仪式是否可以开始。得到首肯后,士兵分别站到马路两侧,两手叉腰,背向观众,双眼瞪向印度一方。 一位身高190米的士兵出列,快步向铁门走去。他的步伐极快,手臂挥起与肩平,双脚落地有力,发出“啪”、“啪”响声。他那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气势,令人振奋。

那个士兵走到离铁门约5米时,突然站住。只见他侧身甩头,两手叉腰,双眼圆瞪,使劲吹起上唇的胡须,摆出一副藐视敌人的架势。接着,他箭步走向铁门,拔出铁栓,双手拉住两扇门,使劲地把门向两边摔去。只听“咣”、

“咣”两声,铁门开启了。 随之,6名士兵列队走向铁门。在大门外2米处,士兵们站定。两名对面站立,两名面朝巴方,另两名面对印方。此时,雄壮的军号吹起,一名士兵双手持绳,将国旗徐徐下降。约一分钟后,军号戛然中止,国旗也降到了底部。一名士兵上前,叠好国旗,亲吻一下,双手捧起,举到头前,在3名士兵护卫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回来。余下的2名士兵,一人抓住一扇铁门,同时用力把门向前推去,在“咣”、“ 咣”地撞击声中,降旗仪式结束了。

    印度士兵也采取同样的方式降旗。同一时间,同样的人数,相仿的动作,相似的气势。他们是不约而同,还是约定的,不得而知。

    仪式结束后,有的观众高兴地与士兵合影留念,但更多的人则像潮水般地涌向边界线,隔门相望,仿佛要将对方的面孔看个仔细。19478月,一条人为诞生的分界线不但催生了印、巴两个国家,也将一个完整的旁遮普活生生地劈成了两半,印度那边叫旁遮普邦,巴基斯坦这边则是旁遮普省。从而,两边的人民之间也增加了许多仇恨。

我顺着大门旁的一条土路去看印、巴界碑。一个一米高的圆锥形界碑,这面写着巴基斯坦,那面写着印度。我站在界碑旁,举目远眺,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长势喜人,根本分不清哪块地是巴基斯坦的,哪块地是印度的。我正在观望,一个印度士兵指了指我的脚下。噢,我不小心,越过了边境,一只脚踩到了印度的国土上。我向他表示了歉意。他向我微笑了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