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带一路文化拾零袁维学著

(2022-05-15 06:51:16)

华文教育

 

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里,华人华侨占有较大的数量。在这些国家的经济领域里,华人华侨举足轻重。有的华人已开始从政,参与国事。随着祖国的强大,他们的政治地位也在日益提高。我曾问过一位泰国华人:“你们在这儿受歧视吗?有压抑感吗?”他自豪地说:“没有,我们在这儿是一等公民!”

据我观察,泰国和菲律宾的大多数华人华侨确实过得比较舒心。无人排挤和歧视他们。政府有时也倚重他们。有的华人大亨甚至有“呼风唤雨”的能耐。华人何以能到如此地步?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经过艰苦奋斗,创下了宏大的基业,垄断了住在国的一些行业,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二是祖国日益强盛,祖国成了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的腰杆子更硬。

华人在这些国家里是少数民族。他们之所以能够作为少数民族存在下来而没有被多数民族所同化,并不是因为他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面孔,而是因为他们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一旦他们失去了中华文化传统,那么他们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老一代华人很了解这一点,这也正是他们所担心的。

 老一代华人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既想让后代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又想让后代保留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当然,他们更希望子孙们能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可是,不少子孙却不以为然。菲律宾人一般都喝冷饮。有一次,一个华人对他的儿子说:“你喝点儿茶吧,茶对身体有好处。”儿子回答说:“我干吗喝茶,中国人才喝茶!”言下之意,他已经不是中国人了,当然也不要中国人的传统。

继承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就得学习华文。华文、中文、汉语,指的都是一个东西,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但细琢磨,在含意上还是有点儿细微的差别。

我的理解是:华文,是世界上所有华人的语言,其中包括中国人和入了外国籍的华人;中文,是指中国人的语言,把华人的语言也算在里面,意思一样,但未免勉强;汉语,当然是指汉族人的语言,然而它已经成了全中国的通用语,这个名字,似有欠妥之处。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语言学的权威们去定吧。我姑且叫它做“华文”。

华文,是世界上讲的人最多的一种语言。语言,本身并不带任何政治色彩,但它总是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联系在一起。英语,为何能成为国际语言?因为英国曾是老牌殖民主义者,而美国又是当今的超级大国。为何学习华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因为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他们需要与中国做贸易,需要研究中国,与中国搞好关系。

不少外国人都热中于学习华文,更何况具有中国人血统的人。我这里说的不是所有外国人学习华文的问题,而是华裔学习华文的问题。

华人们在推动华文教育方面花了大量财力和人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收效却并没有希望的那么大,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就以菲律宾为例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菲律宾共和国建交以前,国民党在菲律宾的华人圈子里的势力很大,对华人的组织和华文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菲律宾政府为了防止共产党的影响和华人势力的扩大,也对华文教育加以限制。中菲建交后,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仍在四处活动,有其一定的影响。台湾当局的金钱外交在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方面也有所体现。

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当前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师资,二是教材。

由于菲律宾的教师收入较低,一般人都不愿意教书,华文水平高的人就更不愿意当老师。我曾参观过一些华校,一些教华文的老师讲不出华语或者讲得结结吧吧。可想而知,这样的老师如何授课?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

教材不统一,各个学校各编各的教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学校用简化字、汉语拼音,有的学校用繁体字、国音。

华人社团为了推动华文教育没有少出力,少花钱,但它们没有把力量用到一起,钱花到一处。如果能形成一股合力,那么作用将会大得多。用五个指头打人,力量当然就小,如果把五指攥到一起变成一个拳头,那么力量就很大。不过,这个问题,在华人的圈子里,恐怕很难解决。

我作为文化参赞责无旁贷地尽力支持当地的华文教育,从国内请汉语教师来授课、讲学,赠送中国图书,举办“中国走进课堂”活动,联系学生去中国留学等。但这些都解决不了华文教育的根本问题。华文教育的根本出路,一是培养当地水平较高的师资;二是编写全菲的华文教育大纲,采用切实、可行、科学的教材;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为了改变“爷爷着急,儿子不急,孙子无所谓的状态,必须加强年轻人对学习华文的认识。学习华文不单是为了“子承父业”,而且是为了保留华人的“根本”,“根”若不存,“苗”将安附?我不是反对华人华裔融入当地社会,而是认为华人华裔既要融入当地社会,又要保留自己的一点儿特征。立足当代,放眼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