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带一路文化拾零袁维学著

(2022-05-13 16:58:23)

诗之国度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是个狭长的国家,南北长1600多公里。它南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840公里,北枕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与印度、中国、阿富汗和伊朗毗邻。全国有四个省:旁遮普省、信德省、西北边境省、俾路支省。面积796,095平方公里。人口1亿5千多万。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总的来说比较炎热干燥。

巴基斯坦的含义是“纯洁的土地”。它是个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教徒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6%,非穆斯林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其中印度教徒、基督教徒占大多数,另有少量拜火教徒和佛教徒。巴伊斯兰教内部派系林立,大小派别有七、八十个之多,但主要派别有逊尼派和什叶派。逊尼派人数占全国穆斯林的75%;什叶派人数占全国穆斯林的20%

巴基斯坦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源地,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巴基斯坦和印度原属一个国家,185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8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领土包括东巴和西巴两部分。19563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71年印巴战争后,原东巴基斯坦分离成立了孟加拉国。19721月脱离英联邦。

巴基斯坦是个多民族国家。追溯历史,最早居住在巴基斯坦地区内的土著居民为达罗毗荼人。自东北和西南来到南亚定居的移民有雅利安人、希腊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这些居民通过长期的融合繁衍成为今天巴境内的四个主要民族。旁遮普族:居住在最富庶的旁遮普省,属于雅利安人种,在巴上层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控制军政要职。务农、从军为旁遮普人的主要职业。巴军队的主要成分是旁遮普人;信德族:主要居住在信德省,属雅利安人种。信德省被誉为巴伊斯兰教的门户,信德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直接地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信德人崇尚农业,祖辈务农。近年来,不少信德人开始经商和搞实业;帕坦族:亦称普什图族,多居住在西北边境省。该族属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的混血种,主要从事游牧业;俾路支族:多居住在俾路支省,也有一些居住在信德省。俾路支人也是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的混血种,主要从事畜牧业。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是个花园城市,卡拉奇、拉合尔也都是世界名城。关于巴基斯坦的名胜古迹我曾写诗表述过。

伊斯兰堡

偎依玛伽拉,身披青葱纱。

有季少差别,无树不开花。

宽广宪法道,雄威议会厦。

贵在自然美,何须世人夸。

 

茉丽山

峰巅观白雪,松下听鸟鸣。

心醉林深处,神爽身觉轻。

 

塔克西拉

贵霜辉煌已忘却,唯剩艺术犍陀罗。

亚历山大留余恨,玄奘三载故事多。

 

拉合尔

拉合建城以名传,辉煌却赖莫卧人。

文化中心古迹多,古堡含笑叙浮沉。

 

      夏丽玛公园

波斯风格皇家园,巧夺天工四百泉。

亭台阁榭分高下,遥看瀑布似落川。

 

皇家清真寺

红墙白塔相辉映,十万信徒齐倾心。

金线绣就古兰经,深表对主一片情。

 

卡拉奇

当年渔人一万三,如今市民八百万。

店铺林立车如龙,忙忙碌碌往来船。

     

      莫亨角达罗

四千年前古城池,增辉巴国文明史。

陶俑栩栩说故事,文字离奇无人知。

 

巴基斯坦国语为乌尔都语,官方语言为英语。地方语言主要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俾路支语。

乌尔都是“军营”的意思。古代打仗的时候,大家没有一种共同语言。你讲你的母语,他讲他的母语,后来几种语言混在一起组成了一种新语言--乌尔都语。所以,乌尔都语是印地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九种语言的混合物。其中还有汉语,如“茶”、“荔枝”、“秦”(称中国为“秦”)等。实际上,巴基斯坦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很少,仅占巴人口的7.6%,主要是来自印度的移民。旁遮普语为梵文俗语的一种方言,近似乌尔都语。巴以旁遮普语为母语的人数最多,占总人口的48.7%。信德语词汇大多源于梵文俗语,其余来自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信德人操信德语,占巴人口的11.7%。普什图语,属伊朗语系,书法与文法规则类似波斯语。西北边境省的帕坦人操此语,占巴人口的13.14%。俾路支语为波斯语的一种方言,文字为波斯文,俾路支族使用此语,占巴人口的5.01%。英语广泛用于高等教育、科技、商业、司法、外交等领域。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515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中巴两国是友好邻邦。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两国政府如何更迭,中巴两国都是“全天候”的朋友。

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访问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人民中,周恩来总理享有很高的声望。19642月,周恩来总理在应邀访巴期间在伊斯兰堡的夏克巴里安山顶公园种植了一株乌桕树。这株树现在已长成了大树,根深叶茂。它是中巴友谊的见证。

19663月,刘少奇主席访巴期间也在伊斯兰堡的夏克巴里安山顶公园种植了一株树,但这株树就不那么幸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主席被打倒。我驻巴基斯坦使馆的一些“革命派”指令巴方拔掉了那株小树。可惜,主人遭殃,树也跟着倒霉!文革结束后,人们为了记住刘少奇主席访巴的那段历史,在原来那株小树的位置上又植了一株小树。这株树在茁壮成长。它成了人事沧桑的见证。

关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我有诗赞道: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丝绸之路,取道新疆。

途径巴国,通往西方。古代强国,汉与贵霜。

张骞西行,结交友邦。贵霜使节,东出敦煌。

法显游学,宋云留洋。客居三载,大唐玄奘。

阇那崛多,青史流芳。中巴建交,谱写新章。

两国首脑,频频互访。友谊之树,根深干壮。

文化贸易,频繁来往。和平共处,它国榜样。

相互支持,共同富强。代代相传,永不相忘。

伊斯兰教有许多禁忌,如不许饮酒,不许吃猪肉。饮酒会乱性、误事。不吃猪肉,据我了解,是有其历史原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对外征战中发现许多士兵因吃了猪肉而中毒,不能打仗,下令不许再吃猪肉,并在教义里作了规定。所以,穆斯林认为猪肉乃不洁之物,不许食用。

巴基斯坦的妇女很少参加工作。大多数妇女在家当贵妇或家庭妇女。女孩子也接受教育,但其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找一个如意郎君或提高自身的修养。12岁以上的女性外出需要戴头巾。

巴基斯坦的男子可以娶四个老婆。但真正娶好几个老婆的人并不多,城市里基本上还是一夫一妻制,但农村的土财主还真有娶三妻四妾的。

巴基斯坦很注重男女有别。男女见面,问好而已,极少握手。外交场合,也得女子主动伸出手,男子方能与其握手。若男子先伸出手,而女子不愿意握手,那么男子将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巴基斯坦人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每天祈祷五次。斋月期间,从日出到日落,不吃、不喝、不抽烟。无人监督,无人约束,自觉自愿,无怨无悔。

在与巴基斯坦人交往时,忌讳用手拍打对方的肩背,即使是同亲密的朋友见面拥抱时也不要高兴得边拥抱边用手拍打对方的肩背,因为这在巴基斯坦被认为是警察拘捕犯人的动作。手帕不能作为礼品赠送给巴基斯坦朋友,他们认为手帕是用来擦眼泪的,赠送手帕会带来悲伤的事情。

巴基斯坦的文化政策是以伊斯兰教义为准则,保护和发展本国的语言和民族文化遗产,抵制违背伊斯兰教教规和信条以及不符合本国国情的外来文化渗透,绝对禁止色情、污秽文化的传播。

巴基斯坦的电影《永恒的爱情》等曾令许多中国观众倾倒。观众喜爱的是其音乐和舞蹈,而非其情节。巴基斯坦的影片的情节都比较简单。而且影片中绝不允许有接吻、拥抱、裸露等镜头出现。在放映外国影片时若有接吻等镜头马上剪掉或遮住。

巴基斯坦主管文化的部门是文化、体育、旅游、青年事务部。该部设部长一人,秘书一人。部长是内阁成员,秘书相当于副部长,是常务最高文官。其下有联合秘书、副秘书等官员。

巴基斯坦主要文化机构有:巴基斯坦全国艺术委员会、巴基斯坦文学研究院、民间遗产研究所等。

巴基斯坦全国艺术委员会,是巴文化部下属的一个单位,成立于1972年,主要职能是指导全国的文化艺术活动,按联邦政府的指示协助实施文化协定和文化交流执行计划,接待外国来访的艺术团组和组织出访的艺术团组,举办全国性和地区性的艺术展览和艺术节,就全国文化活动的政策和计划向政府提出建议等。全巴四个省皆设有省一级的艺术委员会。全巴基斯坦只有一个国家艺术团,在卡拉奇。它受全国艺术委员会的领导。这个艺术团的节目以巴基斯坦的民族歌舞为主,任务是出国访演及为来访的外宾演出,很少为国内观众演出。这个艺术团曾多次访问过中国。

巴基斯坦文学研究院,成立于1976年,隶属于教育部,是主管全巴基斯坦文学创作及文学家的最高专门机构,相当于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院的最高领导为主席,下设一名主任负责日常事务。

民间遗产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隶属于文化部,其职责是挖掘和收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资料,组织民间文化活动,如举办民间艺术节、民间传统工艺展览等。执行主任,负责民间遗产研究所的日常事务。

巴基斯坦文化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它既有“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影子,又有英国文化的烙印,更有伊斯兰文化的成分。由于巴基斯坦经济落后,政局动荡等因素,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中国和巴基斯坦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往来。建交后,两国即互派文化团组访问和举办展览。1965326日,中巴两国政府代表在拉瓦尔品第签订了文化协定,并于该年第一次签署了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迄今已签署了11个执行计划。

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文学、中国作家并不陌生,一般大学生都知道鲁迅、茅盾、巴金,还能列举出他们的作品。有些人还能津津乐道地谈起中国的现代作家以及他们的流派。

    巴基斯坦著名作家绍克特·希迪奎先生说:“如果说巴基斯坦人民对某位中国作家较为了解,那就是中国的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早在巴基斯坦独立之前,当鲁迅先生还在世时,《鲁迅短篇小说集》就被译成乌尔都文在南亚出版并广为流行。这些短篇小说深受读者欢迎,许多人写文章高度评价鲁迅的文学成就。至今,鲁迅小说在巴基斯坦文学院系被列为必读之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自1980年中巴两国文化交流步入正轨后,两国作家代表团、画家代表团、艺术团每两年一来一往。许多中国著名作家先后访问过巴基斯坦。诗人袁鹰曾两度访问巴基斯坦。他和闻捷访巴后合著的诗集《花环》,不仅在中国流行,还被译成乌尔都文在巴基斯坦出版。著名作家杨沫、曲波等也都访问过这个清真之国。

    巴基斯坦翻译出版了《中国诗选》、《中国民间故事》、《中国现代小说选》等书。中国也翻译出版了《伊克巴尔诗选》、《真纳传》、《巴基斯坦短篇小说选》、《悲哀世代》、《花园与春天》、《真主的大地》等巴基斯坦文学作品。中国画家林墉、苏华的《访问巴基斯坦画集》由巴基斯坦政府出版,齐亚·哈克总统曾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客人。

   巴基斯坦人非常喜爱诗歌。诗人比比皆是。诗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即使自己不会做诗,也会吟诵几首历史上的大诗人阿利布、现代已故诗人伊克巴尔、费兹等的诗。即使记不得全诗,也能背诵其中的名句。与巴基斯坦人聊天,他们时不时就会背诵几句诗来阐明其观点。他们若知道你也略通诗道,便会喜形于色,对你格外亲切。

   由于巴基斯坦诗歌发达,一种民间的文学形式诗歌欣赏会,便应运而生。诗歌爱好者们常在下午或晚上聚在一起,欣赏诗歌。有的诗会已经成了固定的组织,定期举办活动。这种诗歌欣赏会在巴基斯坦的各个大小城市,包括农村到处都有。欣赏会上,诗人们各自朗诵自己的诗作,听众“哇,哇”叫好,诗人乐不可支。有时,大家还对某人的诗作评论一番,互相切磋,提高技艺。有时,请著名诗人到会,朗诵其佳作,供大家欣赏、学习。

巴基斯坦,诗人多如牛毛,不愧是个“诗之国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