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优美
绚丽多彩
——巴基斯坦舞蹈揽胜
袁维学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它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不仅在本国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艺术园地,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巴基斯坦的舞蹈分为古典和民间舞两大类。
古典舞典雅优美,程式完善。“卡达克”舞是巴基斯坦历史久远的古典舞。它起源于公元12世纪印度的勒克瑙,后发展到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卡达克”为印地语,意思是故事。它原先只是民间艺人讲故事或朗诵诗歌,后逐渐加进了演唱和舞蹈。卡达克舞在中世纪莫卧儿王朝时期被引进宫廷,成了宫廷舞。在漫长的过程中,卡达克舞不断汲取伊斯兰教艺术的营养,形成了风格独特、艺术高超、节奏复杂、表演细腻、结构严谨、造型优美的宫廷舞艺术。
卡达克舞多是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表演者脚的动作多于手的动作,脚踝上系着一百多只小铜铃。每一顿足,铜铃就发出繁响与清脆的声音,同鼓声相和。急速的旋转和快节奏的摇脚铃是卡达克舞的一个特点。舞步时而细碎,铃声悦耳,像潺潺的流水;时而跌宕起伏,如波涛拍岸。击鼓声,铜铃声,瞬息万变的舞姿,给观众留下无限的情趣。
卡达克舞大多是独舞,程式固定,要求表演者善于用眼睛传情达意。不仅在快节奏时眼睛要和手势、动作紧密配合,灵活自如,流盼生辉,而且在慢节奏和静止状态中,眼睛也要传达出内心情愫。
巴基斯坦的民间舞绚丽多彩,欢快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娱乐性强。民间舞比较自由,没有古典舞那么严洛的程式。大多数民间舞来源于生活,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它一般在节日、庙会、丰收、结婚时表演。印历12月,正值春季,菜花盛开,麦苗吐穗;1月,麦子上场;4月,是雨季的第一个月,属于农闲。农民们的娱乐活动、庙会、结婚一般都安排在这三个月里,而民间舞蹈表演则是这些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流行较广或带有地区特点的民间舞有:蓬格拉舞、萨米舞、丘姆尔舞、芦迪舞、哈塔克舞、贾玛罗舞、珠玛舞、菜瓦舞等。现略举几例。
蓬格拉舞是旁遮普最流行的民间舞蹈。麦收后,在村外广场上,鼓手敲起鼓,鼓点悦耳动听。年轻小伙子乃至成年人兴高采烈地跳着舞聚拢来。大家把鼓手围在当中。鼓点越敲越紧,舞步越跳越快,舞蹈者即兴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身体自由摆动,自由抒发感情。
萨米舞也是旁遮普的民间舞蹈,一般为女子的集体舞。该舞来源于杜尔王子和萨米公主的爱情故事。纳罗尔科特的国王巴特尼·沙迫于灾荒,带着王后出外逃难,受到卡勒尔卡哈尔国王阿拉·达德的热情款待。这期间,巴特尼国王家生了王子杜尔,而阿拉·达德国王家生了个公主萨米。他们俩童年时便结了婚。后来,巴特尼·沙国王带着杜尔回自己国家去了。萨米成人后为寻找丈夫杜尔而坐立不安,她让自己的鹿“赫拉”给杜尔送信。杜尔王子来到卡勒尔卡哈尔,夫妻团聚,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杜尔的叔叔趁机害死了巴特尼·沙国王,篡夺王位。杜尔得知这一消息后,不顾萨米啼哭,只身回国。后来,两人在遭受了大难之后重会。萨米的女友们用民歌表达萨米思念杜尔时的忧伤情感,同时伴以民间舞蹈形式,这便是萨米舞。
尽管萨米舞有这个背景,但它已成了一种欢乐的舞蹈,不仅女子跳,男子也跳。女子的动作灵活柔软,模仿磨面、挤奶、纺纱、汲水的动作;男子的动作铿锵有力,模仿割麦时挥动镰刀、捆麦、扛麦草及犁田等动作。舞蹈者身穿莫卧儿人的五颜六色的斗篷、紧瘦的裤子、金银线刺绣的深色坎肩,头戴有头饰的头巾,手腕和脚脖上系着铃,两只手里握着卡尔塔尔——系着铜铃的小木板,在鼓手周围围成一圈。舞蹈者根据鼓点的节奏敲打手中的卡尔塔尔,脚随着节拍绕圈舞动。转一两圈以后,有个人按照鼓点唱起与舞蹈协调的歌曲,其余人相和。鼓点每响一下,舞蹈者高抬左腿,左脚用力着地,左脚上的铜铃便发出清脆的响声。而右脚落地较轻,以形成节奏对比。鼓点越来越密,舞蹈者的速度越来越快。他们在鼓手的周围以不同的角度旋转。每个人依次用自己的卡尔塔尔敲击前后舞蹈者的卡尔塔尔,加快舞步,口中叫着“啊哈哈哈”,舞蹈达到高潮而结束。
芦迪舞是旁遮普西部的民间舞蹈。西旁遮普农民在摔跤及其他比赛取胜后,或收种完毕和结婚的时候,常以芦迪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芦迪”即旋转之意。舞蹈者围成圆圈。中间一位鼓手敲着鼓,舞蹈者手指打着雁子,边舞边唱。芦迪舞男女都可跳。男的多穿具有民族特色的坎肩,佩戴耳环。动作敏捷灵巧。女的梳两根辫子,披纱巾,头戴各种首饰。动作优雅妩媚。舞蹈节奏明快,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加快,气氛愈加热烈,高潮出现后,常在快速旋转中收尾。
哈塔克舞系西北边境省最流行的民间舞蹈。一般说它属于男性舞。它以平转、跪转、侧体转为主要语汇。舞蹈者手里拿着剑或手帕。舞蹈动作果断有力,表现出帕坦人的侠义豪放、剽悍雄健的性格。舞蹈者穿着宽松的衣裤和绣花坎肩,头上戴着毡帽,以独特的技巧飘动腰间的腰带,频频甩头,快速旋转,并穿插着激烈的剑术格斗表演。哈塔克舞原是在战斗之前表演,用以激励士气,有时也在战斗后借以表现胜利后的愉快心情。
贾玛罗舞流行于信德省,是一种欢乐的旅行舞蹈。“贾玛”意为“高兴”,“罗”是“走”的意思,即“高兴地走吧”。这种舞老人孩子都跳。有时,舞蹈者有人头顶一根长铁棍,铁棍上放一只盛满水的罐子,以高超的技巧使观众为之愕然。
珠玛舞是信德颇为流行、男女都跳的一种集体舞。“珠玛”一词在信德语中是圆圈之意。珠玛舞多在喜庆节日表演。舞蹈者穿着漂亮的服装,在欢快的音乐中翩翩起舞,脚下踏着不同的节奏,手臂动作舒缓优美,不时地拍着手,与音乐相呼应,并不断地变化队形,组成多种形式的圆圈图案。
莱瓦舞是俾路支的民间舞蹈。“莱瓦”是俾路支语“骆驼”的意思。俾路支地区地处伊朗高原、地势高,沙漠多,人们多以游牧为生。沙漠之舟的骆驼,是人们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和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此舞中的所有动作都明显受骆驼动作的影响,诸如骆驼的行走、站立、坐下、转身等。莱瓦舞一般为集体舞。舞蹈者出场时的动作是双腿弯曲,上身向前倾斜,靠腰部的前后摆动,带动双脚向前迈步,十分形象地再现了人们艰苦跋涉于广漠沙野的情景,表现出俾路支民族的刚毅性格以及他们与大自然英勇搏斗的勇气和信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