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基斯坦舞蹈
袁维学
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它的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不仅在本国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世界艺术园地,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巴基斯坦的舞蹈分为古典舞和民间舞两大类。古典舞典雅优美,程式完善。
“卡达克”舞是巴基斯坦历史久远的古典舞,也是南亚次大陆著名的四大舞派(婆罗多舞、卡达克舞、卡达卡利舞、曼尼普利舞)之一。卡达克舞起源于公元12世纪印度的勒克瑙,后发展到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舞蹈能手克里希纳和他的情人拉达被认为是该舞的创始人。“卡达克”是一个印地语词汇,由“卡达”而来,意思是故事。它原来只是民间艺人讲故事或朗诵诗歌。后来,逐渐加入了手势、演唱和舞蹈。卡达克舞原是寺院舞蹈,在中世纪莫卧儿王朝时期被引进宫廷,成了宫廷舞。在漫长的过程中,卡达克舞不断汲取伊斯兰教艺术的营养,丰富了技巧,锤炼了形式,形成了风格独特、艺术高超、节奏复杂、表演细腻、结构严谨、造形优美的宫廷舞艺术。
卡达克舞多是表现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表演者脚的动作多于手的动作,脚踝上系着一百多只小铜铃。每一顿足,铜铃就发出繁响与清脆的鼓声相和。急速的旋转和快节奏地摇踏脚铃是卡达克舞的一个特点。舞步时而细碎悦耳,象潺潺的流水;时而跌宕起伏,如波涛拍岸;时而骤然急下,象千里一泻的江河;时而铿锵有力,宛如翻江倒海的巨浪。急骤的击鼓声和铜铃声,再加上舞蹈者瞬息万变的手势和舞姿,随乐曲的结束突然收住,给观众留下佳绪未酬的情趣。
卡达克舞由于大多采取独舞的形式,人物少,程式固定,因此特别要求表演者的眼晴传情达意。不仅在快拍节奏时眼睛要和手势、动作紧密配合,上下左右灵活自如,流盼生辉,而且在慢拍节奏和静止状态中,眼睛也要传达出表演者的感受和人物的内心情愫。这种在舞蹈中把叙述和技巧如此和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连接,又各自独立,互为衬托又不依附,是卡达克舞的最大特点。
巴基斯坦的民间舞绚丽多彩,风格各异。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欢快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娱乐性强。舞蹈者面带笑容,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有时边唱边舞。民间舞比较自由,没有古典舞那么严格的程式。民间舞大多表现巴基斯坦人民的勇敢、勤劳、纯朴的品格,丰收的喜悦,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等。大多数民间舞来源于生活,有的取材于民间故事。
民间舞一般在节日、庙会、丰收、结婚时跳。巴基斯坦人一般在印历12月(相当于公历三、四月间)、1月(相当于公历四、五月间)、4月(相当于公历七、八月间)结婚。印历12月,正值春季,菜花盛开,麦苗吐穗,一片丰收景象。1月,麦子收到了场上,农民们得到了自己的劳动果实。4月是雨季的第一个月,农民们稍有空闲。这三个月是农民们最高兴的月份,娱乐活动、庙会、结婚、节日一般都在这些日子。农民们用民间舞蹈和民歌装点这些欢乐的时刻。
民间舞蹈虽产生于不同地区,但有些舞蹈已流行于整个巴基斯坦。流行较广或带有地区特点的民间舞有:蓬格拉舞、萨米舞、丘姆尔舞、芦迪舞、哈塔克舞、贾玛罗舞、珠玛舞、莱瓦舞等。现简要介绍如下:
蓬格拉舞是旁遮普最流行的民间舞蹈。麦收后,在村外广阔的场地上,鼓手敲起鼓,鼓点悦耳动听。年轻小伙子甚至成年人面带笑容跳着舞聚拢来。大家把鼓手围在当中。一个青年上前把一只手放在鼓上,另一只手捂着耳朵,同时唱起民歌。鼓点越敲越紧,舞步越跳越快。蓬格拉舞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只是即兴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舞蹈者身体自由摆动,自由抒发感情。蓬格拉舞是欢乐的舞蹈,不分男女,人们高兴时便情不自禁地跳起来。
萨米舞’是旁遮普的民间舞蹈,一般为女子的集体舞。该舞来源于杜尔王子和萨米公主的爱情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纳罗尔科特的国王巴特尼·沙迫于灾荒,接受占星家的建议带着王后出外逃难。他们来到卡勒尔卡哈尔。该国的国王阿拉·达德把他当作客人。这期间,巴特尼国王家生了个儿子,取名杜尔。阿拉·达德国王家生了个女儿,取名萨米。他们俩童年时便结了婚。后来,巴特尼·沙国王带着杜尔回自己国家去了。萨米成人后知道她是纳罗尔科特王子杜尔的妻子,便为寻找杜尔而坐立不安。她让自己的鹿“赫拉”给杜尔送信。杜尔王子到卡勒尔·卡哈尔来见爱妻。两人在一起过着愉快的生活。但杜尔的叔叔趁他不在时用毒药害死了巴特尼·沙,占据了王位。杜尔得知这一消息后,不顾萨米啼哭,夜间当萨米睡着时他动身回纳罗尔科特。后来,萨米去寻找他。两人在遭受了大难之后重新会面。萨米的女友们用民歌表达萨米思念杜尔时的忧伤情感,同时用民间舞蹈形式表现她的不安。
尽管萨米舞有这个背景,但它已成了一种欢乐的舞蹈,不仅女子跳,男子也跳。不同的仅仅是,女子按照鼓点击掌而舞,男子在鼓和唢呐声中击掌欢跳。女子的动作灵活柔软,模仿磨面、挤奶、纺纱、汲水的动作;男子的动作铿锵有力,模仿割麦时挥动镭刀、捆麦、扛麦草及犁田等动作。舞蹈者身穿莫卧儿人的五颜六色的斗篷、紧瘦的裤子、金银线刺绣的深色坎肩,头戴有头饰的头巾,手腕和脚脖上系着铃,两只手里握着卡尔塔尔——系着铜铃的小木板,在鼓手周围围成一圈。舞蹈者根据鼓点的节奏敲打手中
的卡尔塔尔,脚随着拍节绕圈舞动。转一两圈以后,某人按照鼓点唱起与舞蹈协调的歌曲,其余人相和。鼓点每响一下,舞蹈者高抬左腿,左脚用力着地,左脚上的铜铃便发出清脆的响声。但右脚落地较轻,以形成节奏。鼓点越来越密,舞蹈者的速度越来越快。他们在鼓手的周围以不同的角度旋转,犹如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样。每个人依次用自己的卡尔塔尔敲击前后舞蹈者的卡尔塔尔,加快舞步,口中叫着“啊哈哈哈”,舞蹈达到高潮而结束。
丘姆尔舞旁遮普西部的舞蹈。村里的青年们听到鼓声聚到广阔的场地上,在月光下或火把的光照下跳起丘姆尔舞,唱起丘姆尔歌。舞蹈者围着鼓手旋转。鼓点与歌曲非常和谐,使人产生激情。舞蹈者踩着鼓点踢脚、挥手。先把手举起,然后握拳放到胸口,动作反复而有变化。圈子时而缩小,时而扩大。鼓手有时也进行精彩的表演,把鼓捶抛到空中,然后接住,而鼓的节奏却不受任何影响。这被认为是鼓手高超的技艺。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勇敢的强盗从沙普尔来到杜兰昌格。他年轻体壮,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勇敢非凡。也许有某个女子爱上了他,所以丘姆尔歌中大都表达女人的感情。他英勇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以丘姆尔歌的形式来纪念他。
丘姆尔舞是在结婚等喜庆之日跳的欢乐舞蹈。一般男子跳丘姆尔舞,有的地方女子也跳。
芦迪舞旁遮普西部的民间舞蹈。西旁遮普农民在摔跤及其他比赛取胜后、收种完毕和结婚的时候常以芦迪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打官司在农村颇为普遍,赢者也常跳芦迪舞。
“芦迪”即旋转之意。舞蹈者围成圆圈。中间一位鼓手陶醉似地敲着鼓。舞蹈者手指打着镊子,手有时举过头顶,有时放到胸前,有时落到膝盖旁边。手脚的动作极其和谐。他们有时边舞边唱。
芦迪舞男女都跳。男的多穿具有民族特色的坎肩,佩戴耳环。动作敏捷灵巧。女的梳两根辫子,披纱巾,头戴各种首饰。动作优雅妩媚。舞蹈节奏明快,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加快,气氛愈加热烈,高潮出现后,常在快速旋转中收尾。
哈塔克舞西北边境省最流行的民间舞蹈。它以平转、跪转、侧体转为主要语汇。舞蹈者手里拿着剑或手帕。舞蹈动作果断有力,表现出帕坦人的侠义豪放、剽悍雄健的性格。舞蹈者穿着宽松的衣裤和绣花坎肩,头上戴着毡帽,以独特的技巧飘动腰间的腰带,频频甩头,快速旋转,并穿插着激烈的剑术格斗表演。
哈塔克舞原是一种在战斗之前表演用以激励土气,有时在战斗结束之后表演,借以表现胜利后的愉快心情。现在人们在喜庆时跳此舞。哈塔克舞一般是男子跳的,但姑娘们有时也跳。不过,她们手中拿的不是剑,而是手帕。
贾玛罗舞此舞流行于信德省。它是一种欢乐的旅行舞蹈。“贾玛罗”一词是信德语两个字的组合。“贾玛”的意思是“高兴”,“罗”是“走”的意思,即“高兴地走吧”。在信德省十分流行,老人孩子都跳。有时,舞蹈者中有人头上顶一根长铁棍,铁棍上放一只盛满水的罐子,边跳边舞,以高超的技巧使观众为之愕然。一般在喜庆仪式上跳贾玛罗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