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咱先人早就玩小资

(2011-05-29 00:24:52)
标签:

宋朝人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

生活方式

生活质量

杂谈

   http://s3/middle/4a23ab47ga45881793d92&690

    世博会上,我最关注的是中国馆内的《清明上河图》与秦陵的《铜车马》。后者在西安已仔细端祥过,前者观后感慨良多:一千年前的中国人很会生活,创建的城市文明是个奇迹,生活在开封市中的市民们,原来十分幸福的。用现在的话说生活得很有小资情调,至少没有现代人累,似乎可从整幅图的形象、节奏直觉到。有时候,直觉这东西讲不清道不明,我觉得是这样就这样了。当然有了直觉,想著文得查对历史文献记录,臆想如下:

    早晨很惬意:“那里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梦梁录》)。这群城市居民,每天在打更报时人清亮的嗓音中醒来后,如今人一样吃完早餐才会去工作。早市很热闹,不仅有许多卖早点的铺子热热闹闹开始营业,供应一些一二十文钱就可买到的“灌肺”、“炒肺”、粥饭之类的早点,同时开铺的还有卖洗面汤的。所谓的洗面汤就是卖洗脸、漱口水。洗脸、漱口水也可以卖?在宋朝时是有的,那些寻常家里不开灶更不想点灶烧水的人,常常会去这些摊档上洗脸、漱口。那才叫懒得出奇,潇洒得可以。我小时候,上海也有这行当,多半在火车站或轮船码头边。过往行人讲究外表形象,上海似乎更注意这方面的小事。只是那时候的人还没考究到毛巾、洗漱工具的卫生问题。吃完早餐的宋朝城市居民,于是该做什么做什么去,在途中见有僧侣化缘,偶尔还会随便扔给他们几文钱。据记载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有个叫赵林的人,任开封府司户参军,他的工作就是登记几户新搬到城里的人家的情况,不到中午就完成了所有工作,似乎工作量不大,要么他是快手。于是去自己常去的老店下馆子了。
    中午下馆子:据《东京梦华录》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也就是说当时东京汴梁的酒楼正店有72户,其余数不清的都是小店,谓之“脚店”。宋朝的酒店管理以及服务都是不错的,有包厢可以供客人挑选,还可以负责帮客人叫歌姬来助兴。负责唱菜名的小二当时叫“行菜”,厨房里面接听的叫“著案”。都相当的伶俐,基本都是擅长“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角色,因为一旦行动不利索出了错,得罪了客人的话,不但被客人骂,还要被酒店扣工钱,严重的甚至会被开除。《东京梦梁录》记载:“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在东京汴梁的酒店里,还有专门帮着热酒倒酒的人,称之为“焌糟”。《东京梦梁录》载:“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更有街坊妇人,腰系青花布手巾,绾危髻,为酒客换汤斟酒,俗谓之‘焌糟’。”不仅帮你捌热好,只要你的酒杯一空马上给你斟满,这些“焌糟”也是一些很能察言观色的人。不过优质的服务也不是那么好享受的,在宋朝喝一瓶好酒最低也得70文钱才办得到。
    说到酒我很感兴趣,亦仔细核对文献应该不会有错。当时名酒不少,浙西产的皇华堂、浙东产的爰咨堂、扬州产的琼花露、苏州产的齐云清露、越州产的蓬莱春、南京产的秦淮春,应有尽有,只有你兜里有足够的钱,随便你喝。像开封府司户参军赵林这样官职的人,一般都还是有能力一个月去几次丰乐楼的,当然肯定不敢动用公款。说到酒,应该补充几句,当时都是低度酒,如今天的黄酒米酒之类的。最近看了些资料才知晓,高度白酒宋朝并不时兴也少有人喝,只有胡人才喝。汉人居有定所,弄粮食酿造黄酒米酒,养身补血。家有几缸米酒是值得炫耀的事。武松的十八碗绝对是醇厚的米酒,后劲大才会最后躺倒在景阳冈。白酒其实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易保存才会用蒸馏的方法提取酒精高浓度,既得携带又便于保存,且酒劲大能壮胆又祛寒。
    下午逛游乐场:如果下午工作做完了,没别的事的话,就可以呼朋引伴去游乐场逛逛,看看文艺演出什么的,看相扑杂剧不亦乐乎。如今天的歌星演唱会、周立波、赵本山的卖嘴或英超、NBA。宋朝的游乐场所叫“瓦子”“瓦舍”、“勾栏”等。“瓦子”“瓦舍” 是城中较为大型的综合性文艺演出场地,演出人员也大多是一些专业艺人。相对勾栏来说,要高档不少,“勾栏”仅是用栏杆、绳索、幕幛分开,分成一个个的小场地而已。但不管是“瓦舍”还是“勾栏”,节目都是异常丰富的。据史料记载,当时汴梁城中有五十多家“瓦子”,人们喜闻乐见的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

    夜市斗茶夺魁:宵禁的完全解除是在北宋初年。南、北宋有个很流行的词“笼袖骄民”,其意义一望而知。宋朝的城里人的夜生活是异常丰富的,每到晚上,汴梁城内便灯火通明,人潮汹涌,红灯高挂。酒楼、茶馆中不时传来艺人、市民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汴河虹桥的附近聚集了一些有名的茶馆,常引得人们来此处斗茶玩乐。“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式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在茶文化发达的宋朝为不少人热衷。“斗茶”夺魁者,一般都会赢得茶馆奖励的一壶龙井。斗茶自然也不是单纯的斗茶,人们会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人说书,不想喝茶的可以吃些零食。《喻世明言》载: “入来茶坊里坐下。开茶坊的王小二拿着茶盏进前,唱喏奉茶。那官人接茶吃罢,看着王二道:‘少借这里等个人。’王二道:‘不妨。’等多时,只见一个男女,名叫僧儿,托个盘儿,口中叫:‘卖鹌鹑馉饳儿!’官人把手打招,叫:‘买馉饳儿。’僧儿见叫,托盘儿入茶坊内,放在卓上。将条篾黄穿那馉饳儿,捏些盐放在官人面前,道:‘官人,吃馉饳儿。’”当然,夜市后,各取所需,烟花巷、花魁楼富家公子留恋忘返也是常事,只是当时没搞扫黄打黑之类的。因为皇上也掘地洞私访名妓,李师师从此不接客。

    宋朝子民一天的生活内容,在《清明上河图》中仔细观赏加上想象,可见当时的开封繁华而开放。当然还有许多场面更让人遐想,比如中老年人的悠闲,稚童的玩耍,女子的姿态等,全然可以依今天的生活方式去掉历史的陈迹还原。当年“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万国舟车会,中天象魏雄。”,来宋朝的外国人并不比唐朝时少,商业氛围也很浓郁,文明程度理应比其他国家高。今天所谓的欧美文明国度,用阿Q的话说:妈妈的,咱祖上比你们阔多了。事实也如此,很多今天令国人趋之若鹜的国度,当年只是蛮荒时代,所以,当年宋人到世界各地也是相当地受欢迎。当然,由于交通不甚便利的原因,宋人不可能走得太远,或只有胆大执着之人才会走很远,忘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但在金领袖祖先的高丽时,“是宜高丽人迎绍之日,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宋朝当时在他国眼中是天国,是伟大的国度。
    辑完此文,面对祖先我们似乎只有愧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深表歉意
后一篇:刚微勃就蔫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