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议09上海高考作文题

(2009-06-08 22:04:37)
标签:

书法

海派文化

作文题

周立波

上海

杂谈

浅议09上海高考作文题  昨天中午,网上开始出现09高考作文题。上海的有二个:1、金融风暴中的我;2、郑板桥的书法艺术,让人莫辨真假。特别是第一个,跟帖一片骂声,理由是:金融风暴目前至少还对中国影响不太大,再说对每日里陷于题海战术中的高三学生来说,哪会有时间去真切地去感受体验金融风暴影响下的就业、营销、企业管理等等具体事物,于是一致认为这是一道脑残的作文命题。二个小时后证明,这是网上的一次恶搞,还好我当时没有冲动,觉得此题颇为蹊跷也失之常理,所以没有马上写一篇抨击同行的博文。现在看来人过半百,遇事多疑寡断,处事犹豫延宕还是有裨益的。

   上面的第2题才是真正的上海作文命题——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并附以下材料:郑板桥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他勤学苦练,然开始时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深感苦恼。直到后来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读罢作文命题和文字材料,我的第一感觉是,命题者颇具匠心,依托地方文化背景,巧蕴地方文化特色,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所谓的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由此可以看出,这次的作文材料要点恰恰与海派文化的宗旨一脉相承,只是与当年郑板巧的书法艺术背景相比,视野更为开拓更加提升。

    应该说这次命题很有亮点,对考生来说也有很好的发挥空间。如近半年来上海家喻户晓、满城争说的——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估计此次考生中一定会有不少人涉及这方面内容。但如果“满堂争写周立波”而一窝蜂,却又是犯了大忌,要取得高分则难。所以我为考生们担心,更为现今的高中语文教育而担忧,学生每日里浸润在阅读分析中圈字划句、微言大义、小练文笔,而阅读量太少,社会活动范围小,涉猎的领域窄,人文知识的积累、时事动态的感知都很肤浅,要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大气佳作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海派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比如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像上海的外滩建筑群,鲁迅公园毗邻的民居及文化一条街,徐汇区衡山路一带周边的别墅小洋楼等等,形成了上海特有的建筑文化。

  再有上海的舞台文化,也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杂技、魔术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直至今天轰动全城的周立波海派清口等等。

  还有上海的音乐文化,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饮食文化,不但荟萃了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所以外地朋友来上海,常惊叹:没想到上海的饮食做得比我们家乡的还地道;以及上海的民俗文化,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胜枚举,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能突破传统束缚,不囿于教科书的清规戒律,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善于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活,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从与自己的父辈交流中去传承,从上海这座文化底蕴厚重的氛围里去思考,写作的素材一定会信手拈来,洋洋洒洒,落笔成章,佳作妙文也一定会纷呈叠现。但今天的教育现状与考生的精神状态,我却乐观不起来,但愿江山代有才人出,或者自有考生脱颖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打屁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