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令人心颤的《入殓师》

(2009-03-21 11:39:27)
标签:

入殓师

正视死亡

尊重死亡

葬礼与遗体

灵魂深处

杂谈

           令人心颤的《入殓师》

   

    我已很久没有心颤眼潮的感觉了。昨晚看了日本影片《入殓师》,影片末尾,一位离家的老父亲被当入殓师的儿子亲手整容入殓,一块小小的石头化解了三十年的隔膜,父亲肌肉僵硬的脸在儿子温暖双手的摸索中,童年的模糊逐渐清晰,儿子泪流满面哽咽抽泣,伴之大提琴既激昂又凄婉的倾诉,让人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感受。

    荣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故事的切入点看似平淡普通实为沉重彻悟。故事讲一个才华有限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失了业,于是死了攀登艺术高峰的心,带妻子回到乡下重新开始生活,他从报纸的招聘启事中找了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上班第一天就拿薪水,老板对他亦毫不严苛,他是后来才晓得此后要跟死人打交道,做给往生者入殓的工作。刚开始做的时候,白天做完入殓的工作,回到家抱着妻子深情拥抱,表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对工作的不适应,对妻子的依恋。对妻子肉体的抚摸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鲜活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驱除那些阴暗的情绪。
    在见习的这段时间中,他看到了原本以为是美女结果却是个人妖青年、留下年幼的女儿死去的母亲、有着很多吻痕但寿终正寝的爷爷……,在这里有着各式各样遭遇的离别在等待着。不知不觉中,大悟也开始能够理解入殓师的工作了,也已经很熟稔掌握入殓师的工作流程技术,而且在各式各样的仪式中他都能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态感到很充实很骄傲。他的动作轻缓温柔,表情严肃,呼吸静默。面对死者,庄严而温柔的抚摸那冰凉僵死的肌肤。他为身体擦拭,仔细地穿上入棺寿衣,用调色板和润肤膏在面容上来回描摹化妆。将死者两手轻轻摆动然后交握放于胸前。他知道对生命的敬重正是在死去的那一刻才得到渗透。

 

             令人心颤的《入殓师》

   

    《入殓师》音乐和画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大提琴曲或激昂或舒缓,为电影制造了一种荡涤心灵的气氛,而影片的画面则对准了日本自然的风光田园,画面是美不胜收,在观众做心灵思索时,提供了一个延伸想象的空间。闭上眼睛,不去听日文,放掉思维的一切,只是听。你会听到那些铺陈的交响,大提琴,钢琴,就是生命。让人时而会很安静,时而会觉得悲壮,时而会有忧伤,时而会不以为然。也会有简单愉快的小儿歌。只是这电影里的人就和这音乐一样,都将情绪收敛着,放却不全放,收能收的很严密。

    我们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最终都将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入殓师》就是一部描绘生死这一普遍性主题的电影,它诉说着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自豪,给人带来笑、带来泪,带来一份别具一格的感动。影片中每一个逝者都有一段故事,有长有短,有显有隐,每一个故事都会给我们以启发,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但是我想,其中最大的启示是:活着的时候,人们应该互相理解,相互宽容,否则死亡一旦降临,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对逝者表达自己的感情,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情感的裂痕。小林送走的每一个人,与他们的家人,都有一段难以言表的故事,随着死者的逝去,所有的故事与感情都化眼泪与灰烬。这一点,最后集中体现在小林自己身上,他和父亲的关系,三十年的宿怨,每每提及总令小林感到痛苦,理解还是痛恨?然而,一切都在转念之间,一切都在特定的场景时,最终归至于生死诀别阴阳相隔的瞬间。

    《入殓师》不象它的名字那样令人生畏,相反,尽管影片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死亡、葬礼与遗体,但是导演却在很多地方用一种轻喜剧的方式来展现入殓师的工作以及他与周围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温馨而感人。但是,另一方面,影片以“入殓”为主要故事情节线,生死离别的悲恸情感元素,给观众造成的情感基调并没有被影片中的那些喜剧成分破坏掉,这正是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以喜剧的方式来表现葬礼与死亡,最终却没有止于笑声中,而是依然让观众感悟到死亡的悲痛,乃至于由此产生的对生存寄于的深究冥思,影片对观众的情绪拿捏得非常的准确到位——幽默处令人忍俊不禁,感人处却又令人动容不已、潸然泪下。

    日本电影在重隔五十四年后重拿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什么让电影打动了海内外观众的心?一个原本放在哪个国家都是敏感禁忌的故事,帮死者入殓,却让全球各种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感动,又靠的是什么?那就是对生命的珍重,对人生的思索,对逝者的尊敬,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看完这部影片,真得很佩服这位日本导演,把如此沉重的题材竟然拍摄成丰富的人文关怀。也让我联想到日本的文学——充满着一种天生的萧瑟感,富士雪山脚下樱花那悲凉的意境,如读李煜诗词时的凄美哀婉,以及这个民族内部时刻产生着的对生命自省的力量与执着。相比之下,中国的导演们虽然有客观的原因和现今浮躁的社会背景,但主观上离豪迈的摘取奥斯卡桂冠的口号,尚有不小的距离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