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牛年农历初三,吹牛或者聊牛之前先说鼠,也正好鼠年刚过,符合写作的章法:承上启下。按民俗学家说法,今晚是老鼠嫁女,所以人们应该早睡莫熬夜,以免惊吵了老鼠办喜事。你惊它一天,它们要回惊你一年。中国人真的聪明睿智,先人留下的这个民俗传说非常有科学道理。年关守岁,初一拜年,初二走亲友,到了初三人已疲惫不堪,用这个传说来制约、强迫你今晚早睡休息调节身心,明晚有精神再守夜早早接财神!所以今晚得牛让鼠。
说到牛让鼠,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个十二生肖的故事:老鼠哄骗了猫以后,想起早去报到。玉皇大帝要给十二生肖排序,规定以第二天到祠堂的先后顺序排位。老鼠想第一个到,可担心睡过了头。它知道牛每天起得最早,于是就跟牛商量,清早上路的时候把它一起带上。第二天,牛就带上老鼠上路了。等到了祠堂门口,老鼠吱溜一下子从牛背上跳下来,抢先进了祠堂,结果十二生肖老鼠排了第一位,牛只能屈居第二了。所以小时候就觉得老鼠门槛太精牛太老实,及至今天,更觉得这是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牛年还是要学老鼠,莫让别人摘了桃子去,为他人作嫁衣裳,必须增加自我保护意识,做老黄牛要有底线,千万别落入硕鼠的陷阱。呵呵。
吹牛这个词,顾名思义,人嘴巴用力出气把硕大的牛体腾空作用起来。应该说,全国绝大部分地方讲吹牛的意思是:说大话说空话,说实现不了不靠谱的事。当然一大一空,就不免有假的成份在里面,但还是以大、空为主,事实还是有一点点的,虽然牛体没有起来,但牛毛还是动了的,只是夸大其词而已。上海方言里一般不大说吹牛,而是要加一个缀词:B。上海人讲“吹牛B”,与吹牛意思有点不同,即讲假话,根本没有的事,全是瞎编,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扯谎”。如说一个人成天谎话不断,就会这样说:迭格宁(这个人)一天到夜吹牛B!当然从语言文明的角度来看,吹牛形象生动,吹牛B粗俗下流,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形象不符,必定要消灭之。但前些年有部反映旧上海生活的喜剧电影,还把吹牛B堂而皇之地搬上了银屏。记得是当年的过气红星周里京饰演的,剧中的主人公名字就叫——崔牛必!虽然用的是谐音,但近二个小时的电影里,至少叫了上百声:吹牛B
!不过这个崔牛必的形象倒是真正诠释了上海方言里的含义——迭格宁(这个人)一天到夜吹牛B!
那么,上海方言里吹牛又怎么说呢?以前叫“野豁豁”、“勿托下巴讲闲话”、“开大兴”等,现在又时兴新名词:“甩胖”、“夜壶抬”等。上海的方言里经常会有每一个时期冒出的新名词,不在上海生活的人往往会不知所云,待耳濡多了才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现在的孩子和新上海人,就更难理解这诞生于市井弄堂或茶坊酒肆、花鸟古玩市场上的上海特质语言了。
牛年说吹牛,讲吹牛B,实在不敬不雅,好在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有关牛的对联、诗词、传说、成语和牛的精神象征意义,不会被此文的粗俗和无聊所败兴。如果我不是吹牛或吹牛B的话,新年里奢望与广大民众一样祈福:重返牛市!最后倾听一下牛无奈的怨言:
这么多的人喝我的乳汗,咋没有一个人叫我妈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