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看书,发现能耐住性子看的都是原来看过的。一是说明好书经过反复阅读依然能从中找到乐趣,二是由于本人文化知识浅薄,读不出名家的内幕。
小时候喜欢听故事,那时工作量很大,每晚躺床上听妈妈讲故事是我一天最美好的时光。总想坚持把故事听完,可惜眼皮太沉,没等到结局便匆匆睡去。年长一岁,读书成了我又一业余生活。说起来,我的生活足够业余,样样都和德智体美劳沾边。缺少了学校教育的熏染,我比同龄人更自在。当然我很幸运也很感谢我的老师,他们都做到了为人师表,宽容了我的顽皮,并鼓励我完成理想。好在在我即将迈入高等学府的泥沼时识趣的改道了。
年幼的我对于世界的认知仅从书中获取。年幼嘛,很多读不懂。比如我一直以为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和狮子王是三个故事,后来才知道前两个故事是相互抄袭,后一个是前两个的改编翻拍。我奥托了。悲情的结尾时常出现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但是结局如同他的晚年,是温馨的。一个人的一生必然经历泪水,王子痛失父亲和爱人,母亲又被叔叔霸占,将世界上最悲惨的情感基于一身。当他成功复仇的那一刻,换回了母爱,解脱了仇恨。可能有人会说他经历了这么悲惨的一生,到最后还死掉了,太可惜了。死是他最好的结局。不是每个人都像辛巴,一路贵人扶持,临了还有个娜娜相伴。同样是王子,结局被作者由一个爱人所决定。哈姆完成了使命,辛巴则有了新的使命。都是完美的结局。看似梦幻的故事,其实我们每人都会经历,只是没那么壮观罢了。上帝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羡慕别人不如寻找自己的使命,何必怨天尤人呢。
有高端的,也有阶层的。各个世纪不乏贫民窟作品,我看的不多,倒也耳熟能详。比起王子精神上的痛苦,这些人的痛苦更多来自活着。写到他们我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纯朴、乐于助人、永不放弃,是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这些濒临灭绝的品质。为了家人努力工作,忙绿一生或许都换不来想要的平淡生活。我想,作为男人,不应该只是为自己活着吧。他们是每个家庭的信念。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是真实。高于生活的前提不是还要源于生活么。我小时候作文经常满分,四年级之后不许给满分了,我的作文评分也只是象征性的减去0.5分而已。语句未必通顺,内容绝对华丽。隐约回想有一篇叫看升旗:清晨从梦中醒来,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操场,参加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行注目礼,仰望国旗随着太阳缓缓升起(其实是太阳随着国旗升起)。我激动地望着国旗,下决心要报效国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诸如此类吧,记不太清。每当看到国旗我是挺激动的,可那时我的想法就是希望早点结束,训导主任最好不要讲话。可这么写给不了高分,还会请家长到学校座谈。我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希望父母忙完各自的工作之后不用再挤出时间打扫我本该做好的事情,我怕麻烦。所以,我只好对症下药了。
我现在很少读书,读也只读曾经读过的。比起哈利波特的梦幻,当今的过于虚幻。这类作品我很难悟出什么,索性扔掉。对于现状我领悟的不够深刻,便不再说什么了,不然显得后劲不足。比我阅历丰富语言犀利的人太多太多,可以读读他们的见解。希望他们能坚持写下去,大师都是死后才火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