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篆刻作品欣赏-明清篆刻(一)

标签:
精品 |
分类: 经典名作 |
在浙派、皖派风靡印坛百年之后,作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清末篆刻走上了一条"印从书出"、"印从刀出"、"印外求印"的复合型创作道路。至此,篆刻艺术的形式与审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自此,篆刻家在创作中所考虑的,是如何实现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各自的审美理想。晚清篆刻,可谓是名家辈出,而就风格而言呈现出更多样化的色彩,但这些又几乎都是以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三家篆刻为源头的,而且其中成就卓著者,又无不是以上三家的结合求之的!
生卒年不详,初名东阳,字杲叔,又字尹子。安徽歙县人,久居娄东,于万历甲寅(1610年)在苏州得一“汪关”铜印,遂改名关,更字尹,并以“宝印斋”名其室。
考汪关的艺术活动年代,大约与朱简的艺术活动处同一时期,然二人印风却截然不同,朱简以险峭写意见长,汪关则多妍雅精严,二人于当时印坛,各领风骚,在篆刻史上留下了光彩的←页。
汪关对汉印独有所钟,功夫也下得最深,他以冲刀法直追秦汉铸印,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他的印章主要是取法工稳精美一路的汉铜印和玉印,而又行以冲刀,所以刀法稳重而灵动,加之其章法上分间布白,严整茂密,十分精到,因此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人称“娄东派”。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可见其当时的名望。倘以精、工方面的造诣论之,明代可说无人与之匹敌。汪关的印作一方面品味高雅,艺术内蕴深厚,另一万面构造工巧精致可爱。因此,不仅为书画家所重,而且那为一般人所喜爱。明末许多文人士大夫如董其昌、王时敏、文震孟、恽本初、归昌世、李流芳、钱谦益、赵文佩等人的用印,大都出自汪关之手。
汪关的印完全可用“工笔”来形容之,当然有时候过于精工往往产生雕琢之气;而汪关的高超之处,恰恰能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明末清初的归昌世、甘旸、沈世和、林皋等都受其影响,卓然为一大家。
高凤翰(1683--1742)
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五十五岁时因右手病废,改号半亭、老阜、废道人、尚左生、丁巳残人等,山东胶县人。清代书画家。擅长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富于妙趣。他的毅力惊人,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为世人所推重。生平爱砚成癖,藏砚多至一千余方,从中选一百六十五方亲自镌刻。拟作《砚史》,后因右臂病废未能完成。凌霞《天隐堂集》将他列入扬州八家之一。传世墨迹有《题画诗卷》。
高凤翰的篆刻以白文为主,早期以汉印为宗,后期白文笔画丰腴,而且留红极宽,不拘于法,妙趣横生。
字大易、大业,一字小松,号秋盦,别署秋景庵主、散花滩人等,浙江仁和(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擅长诗文、书画、碑版鉴别与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景庵印谱》。篆刻学习丁敬,兼及宋元诸家,工稳生动,有所创新。因为他与丁敬都研究金石学,兼擅篆刻,当时并称"丁黄"。何元锡曾将二人印稿合揖成《丁黄印谱》。他有"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深得篆刻三昧。传世墨迹有《节临石门颂轴》、《隶书轴》等。
字辛谷,号井罍山民,又号袖海。浙江上虞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他的篆、隶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风格独具。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四十岁后参以汉篆、汉印结体,颇见功力,风格飘逸,疏密有致,自成一家,在当时一段时间内,颇为风行。惜晚年作品则因书体过于牵强做作,习气较深。但他运刀熟练,不加修饰,其行楷边款,刀法劲猛,自然得势,不失名家风范。后人将其作品编有《金罍山民印谱》、《金罍印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