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鱼三失亦即君子三失
说到“皋鱼三失”,人们很快会想起汉代韩婴《韩诗外传》中记载孔子出行路遇皋鱼的故事。孔子及其弟子们见皋鱼“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与之言:‘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学,周游天下(诸候),以殁吾亲(宗),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间)吾事(不事庸)君(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少、小)绝之,失之三矣。”有人将“吾失之三矣!”解释为:我失去了三位亲人,我认为将“失”理解为“失去三位亲人”与后面孔子的问话“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明显不一致,说明当时皋鱼并不仅仅是因为失去亲人而悲伤。因此,我在“关于树欲静而风不止”一文中将这里的“失”理解为做错事即“过失”,是皋鱼最后悔的三件事,是皋鱼“立槁而死”、“请从此辞矣”之前对自己一生过失的总结,也是他反省自己人生经历后得出的最后悔、最遗憾、最痛苦的三件事。从皋鱼因此“三失”而“被褐拥镰,哭于路旁”看,皋鱼这时的的确确已成为孤家寡人,最终孤独而泣、“立槁而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才得出“皋鱼三失”一词,并期望将其演化为“君子三失”。
每每读到孔子路遇皋鱼这个故事,我都会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感觉,为他选择“立槁而死”而痛惜,谁能理解他的苦衷苦恼和苦心?他之所以感叹道:“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并为此“立槁而死”,让我们在叹息、惋惜之余,更加肃然起敬。多少年来,人们都将这个故事作为“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而广为流传。今天,在我看来,皋鱼三失中的“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失之二也”更加发人深省,也很有现实意义。很有必要考证清楚这“失之二”到底指的是什么?是“简吾事,不事庸君”,还是“间君事君、闲吾事君(有时候也事庸君)”,我这里不去考证,古代文学错字通假字也太多,牵强附会的标注、不同刻本的差异等都不在少数。
从古到今,有很多有志之士,因清高养志而“不事庸君”,到头来岁月流失,错过了时机,终其毕生一事无成者有之,也有正人君子因“高尚吾志,简吾事”而一生都在逆境中度过,以致于终不得志忧郁而死者有之。太平盛世,人浮于事,任人唯亲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真才实学者被闲而无用、学非所用,他们在忍气呑生中度过一生,终其一生一事无成、碌碌无为者不在少数。看来,皋鱼晚年痛悔自己“不事庸君”正是对自己“高尚吾志,简吾事”进行了深刻反省。皋鱼必自视君子,谦谦大度,厌恶小人庸俗,在为人处世上一定会过于清高、不媚世俗,很难得到当下统治者重用。皋鱼对自己人生反思教训很值得为君子者三思。
尽管皋鱼是君子,皋鱼有三失,我们还不能用三段论方式推理出皋鱼三失即君子三失。但君子三失一定是皋鱼三失。因为时至今日,我们还不知道何为君子三失,不仿将皋鱼三失理解为君子三失,并引以为戒。
皋鱼三失亦即君子三失,我觉得很有道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