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们的足迹在中国 |
以下文字比较混乱 敬请谅解 所以叫“杂”
今天实在看不下去我的头发了,自己拿剪刀剪了一点点刘海,结果---以后在也不干这种事情了!
一般情况下,除了经常去看朋友的空间,别的陌生人的根本不会去了,但昨天到也“认识”了几个博友。傍晚的时候又开始折腾了,发现了新东方徐小平老师的,张亚哲的,这下可又更加强了我写东西的惯性了!我并不认为博客的发展是一时的风靡,这只是一种途径罢了,年轻的、老的、名人、凡人都一样是人,只不过在这个年代出现了这种工具,让地球人把自己每天的感情、经历、收获、情绪等等等等的表白出来。除了语言,也用文字记载着我们的生活。(除了内心真的很内向的人,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思想的人不会写了)每天最多也就一个小时罢了。但思维空间变大了,看着别人的经历,也算是收获吧
在美国生活的感触很多,虽然这里只是countryside,但也会让我们这些外国人每天产生很多的想法。Benth
在这里读master(硕士学位),也只刚到这里两个月。可除了语言过关以外,我们要面对的是用这第2语言来研究一门专业,美国的在读研究生们刚入学就开始找工作了,可我们还要适应啊!连话都不一定完全听的懂呢,怎么容入?何况我们的目标可是跨国公司,当地的也不会要(要是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些还是问题啊!?汉语要是世界通用,我们说的就是最完美的!)
在说到上完研究生,不到两年时间,就又要工作了,那时候,就不是用英语的问题了!而是为人处世要业绩,美国人只看结果的,谁在乎你过程啊,管你是哪国人呢!
所以我们这个年龄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算来算去一年的时间,去适应吧(语言、环境、文化、思维、方式、节奏。。。。)!!!要是换成十几岁的孩子,那功夫可大着呢
哎还是别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了!毕竟我们是“外国人”,客观条件是比白人起点要低的!自我调节,减压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