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语文教学方法理论 |
分类: 三尺天涯(教育) |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四)论述题(上)
1、有人认为文言文在现代科技社会的作用正在逐渐淡化,没必要再学习,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文言文的学习,是一种文化的教育,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学习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在中国,文化经典都体现在文言文中,学习有利于接触、熏陶的传承经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加我们的文学底蕴,加强我们的爱国之情。朱自清也说过“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2、建构主义学习观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A、同一信息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形态是不同的。知识在个体未能完全明白它的意义之前,是毫无真理权威而言的。
B、学习犹如吃饭,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选取和吸收过程;吃饭之后,各种营养成分有机组成促使机体发展成长的养料。
C、学生不是一块被动吸收的空洞的等待吸纳所有水分的海绵,而是一个从外部汲取水分、阳光、氧气,经由内部发生光合作用后,主动发育成长的小草和幼芽。第四,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呈现者、课程上的权威;而应该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规划者、组织者。
为什么说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答:所谓综合性指的是在一次言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的技能,以及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的有机结合。
D、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突破学科本位,实现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课程资源的共享;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应该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之后。
3、为什么说“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个合的过程”?
这句话可以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
4、为什么说“语文课是一种‘非真理模式课程’”?
答案:因为语文课以言语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它的程序是一种非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文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它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
5、为什么说言语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所谓综合性指的是在一次言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的技能,以及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的有机结合。
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突破学科本位,实现课程的均衡性和综合性,倡导课程资源的共享;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应该是包括语文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之后。
6、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怎样实现教学相长?
(1)平等对话观念;
(2)发现学生优点;
(3)可利用资源多,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师生合作。
(4)可以结合具体事例。
7、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育改革陷入了怎样的僵局?
第一,一些语文教材追求的所谓“科学体系”,被发现是一个误区。
第二,定位在教学探索的种种“语文教学模式”,被发现多数很难移植,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
第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养成的语文教学闻风而动的习惯,在恢复高考以后形成了坚固的“应试教育”主心骨,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令人声厌的老师机器。
8、简单谈谈你对教学目标三个纬度目标之间辨证关系的认识。
(2)如总目标的第一条强调”在语文学习中“,就涉及到过程与方法;第二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可以理解为学习内容和能力的要求;第三条侧重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属于情感纬度;第四条既讲能力又讲方法,等等。后面五条虽然侧重知识能力,但其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学会阅读方法”又属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纬度。
(3)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关联,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9、为什么说按文章思路组织教学,有利于打破千篇一律的僵化程式? (P88-89)
(1)思路是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对这样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来,就形成了思路。
(2)作者的思路是无形的,但体现在文章中便是文章的线索、脉络,换言之,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思路的外在表现。文章无非用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议论等,不管内容简单还是复杂,思路总是有迹可循的。
(3)而读者的阅读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遵路识斯真”,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
(4)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思路是理解作品的前提、基础,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5)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此可谓“文无定法”,按不同文章的思路组织教学,亦可谓“教无定法”。
10、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辨体
2、拟题
3、点睛
4、探路
11、请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读者与文本(作者)双向互动,互为依存条件的关系”这句话的。
1.双向互动性体现在
a阅读对话理论将阅读行为看作是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而合适的对话和交流有“倾听”和“言说”俩个侧面。在西方,当代解释学生成于古典解释学的扬弃,强调读者主体侧面的接受美学,读者反对批评理论也经过了“新批评”的洗礼,其实是对一味“倾听”文本的反拨。
b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可以对未发现的社会现象有所了解,对书中的人生哲理有更深刻的领悟。
2.互为依存体现在
a文本(作者)若想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认同,如果得不到这一保障,它将会被社会淘汰,被历史淘汰。
b而对于读者而言,如果心中所向往的文本始终未出现,出版的话,那么在他们的眼里,生活将会失去色彩,失去活力。
12、什么是研究性论文?研究性论文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什么要求?
研究性论文,实际上就是学术论文。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
研究性论文的基本原则:
架构要清晰,表述要清楚,逻辑要合理,证据要客观,态度要严谨尊重他人的贡献设置研究标准,
很明确的表达问题,研究方法要设置良好并很好的实施,数据假设要合理、有用,
促进知识.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研究性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初步尝试用一般学术语言,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包括一些观念、主张的阐述,“或赞美什么或反对什么,或表白或批驳,给他们自己增添一点理性色彩。”
13、口语交际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1)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
(2)快速言语编码能力
(3)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的能力
首先,发音吐字应准确、清晰。
其次,语调语速要顾及说话内容场合。
(4)注意能力
(5)理解能力
(6)品评能力
14、成功的口语交际对言语行为的各种构成要素有哪些要求?
(1)语用策略
对发话者而言,语用策略就是考虑用什么方式组织话语,从而能最大限度的使听话者理解他的语用意图,并在听话者身上产生最理想的效果。
对听话者而言,语用策略最关键就是如何通过关联性推求发话者的语用意图。
(2)语境
成功的口语交际要求首先能有意识的对特定的语境进行准确判断;其次,在判断的基础上对语境或去适应或去利用或去改造。
(3)口语交际的规则
成功的口语交际要求遵守两类语用基本准则: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5、我国口语交际教学中还存在哪些弊端,请谈谈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存在问题: 一、将口语交际能力等同于听话说话训练。
二、口语交际脱离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
三、口语交际变成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
四、过多强调口语交际知识的传授。五、拘泥教程预设,教学不能灵活应变。
应对措施:一、努力体现口语交际的交际性和实践性
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高度重视学生在口语评价中的参与意识
(一)激情,营造快乐和谐气氛,使学生“敢说”。
(二)示范,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乐说”。
(三)评价,小组合作,使学生“愿说”。
16、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应抓住哪几个环节?
(1)合作策划研究主题
经过这样一个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一定能解决什么重大的问题,或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但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是比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