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凌云口的秦长城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随笔 |
这里只大同与浑源之间的二岭,远处就是浑源县境的平川。
这里是“杓头涧”的山口,10月2日上午10点,我们就是才这里开始了
登山的行程。
登山队员沿途不忘就地卧倒,抓拍美景。颇有战地记者的遗风。
山上的居民已经移居山下了,人去屋空,唯有村头明代修建的烽火台在默默地
坚守着岗位,见证了人世间的苍桑巨变。
踩在足下的碎石,就是秦长城的遗址,均由石头砌起,可惜大部分都已坍塌,但仍
不减当年的雄风。
在秦长城上,居然发现了狼粪,色白,含有毛质。怪不的日本友人报道,
在大同的其他山区,也发现的狼粪,看来并不是无稽之谈,啊!狼来了,
这一段的秦长城存留得比较完整,墙体、墙基巍然耸立,他经受了2000多年的风风雨雨
实属难得。
这里大概就是当年秦兵的作战掩体(猫耳洞),极目远望,山下的情况尽收眼底。
不愧为是军事屏障的良好观察点。
长城不仅是军事分界线,它还是植被的天然阻隔线,北边郁郁葱葱,南边寸草不生。
原始森林在山风的吹佛下,发出的阵阵声响,宛如海岸的涛声,这次亲临其境,算是
品味了松林演奏的绝妙交响乐。
行进在原始的森林中,灌木丛生,无路可走。怪不的当年杨子荣要在松树上刻下极号,
以便引导后来者剿匪。看来鲁迅先生说的对,地上原本就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能成为路。
折腾了很久,仍不能摆脱困境,不能冒险!于是决定返回,可已经找不到来时的“道路”
只能披荆斩棘,另劈新径。“森林啊!再见!”“森林啊!再见!”
站在山头观望,山涧里的道路(新近修建的)就像白色的丝带,蜿蜒着奔向远方。
秦长城就要走到尽头了,山下村庄在望,山上精神大振,“朋友啊!努力!”,
“朋友啊!努力!”
秦长城的终点却是这个明代修筑的城堡,这里就叫“凌云口”。
走在下山的路上。上午10时登山,下午5时下山,整整7个小时,行程20余里山路。
这是凌云口的烽火台,当地的孩子在烽火台上玩耍,远离战争的天是明朗的天,
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是多喜欢,多喜欢。
细流淙淙,沙棘红红,山下的田地受惠于这股泉水,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已成定局。
当地人在收苹果,摘不下来就打,凌云口的确是个好地方。
这是种植的蔬菜,上为松根,下为葱头,中间的那种叫不上名称,还望知情者指点。
这里的林地也能得到泉水的灌溉,小渠的流水清澈透明,我忍不住喝了个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