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颜宁凭什么就一定要被评上院士?
(2020-04-08 07:51:40)
标签:
科学院院士饶毅、颜宁新文明王江火 |
最近,一篇《北大教授永不参选院士,怒斥:几个老院士,竟然围着一个处长赔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文中说:2011年,回国4年的饶毅在中国科学院士增选中,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这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饶毅增选院士是众望所归,无论是从他的学术水平还是对中国的贡献,都胜比一些进入第二轮选增选的人,但是偏偏就是他落选了。作者为此愤愤不平,痛斥中国学术界不公。那么,他的理由是什么哪?
先看作者对饶毅的简介。饶毅于1962年出生于江西南城县,毕业于哈佛大学,未回国前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饶毅在美国的时候,他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稳定高薪的工作,拥有着美国国籍,又是终身讲席教授。但是,他始终有一个“中国梦”,就是为中国的科研做贡献,再加上他想给那些犹豫回国的科学家做出表率。于是,在2007年,饶毅放弃了美国的一切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院长,成为北大教授。饶毅确实不是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科学家,因为他常常不给人面子,只要觉得不对的,他会坚守自己的原则,犀利地指出来,甭管你的官职如何?饶毅不会去搞人情关系,不会去巴结逢迎,只会踏踏实实地做事情,因为他对那些行为非常不屑,他曾经怒斥几个老院士,竟然围着一个处长赔笑。饶毅认为,作为科学家就应该老老实实做科研,而不是搞那些虚的东西,所以面对几个老院士,竟然围着一处长赔笑脸,他是受不了的,所以他怒斥。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咖。
我不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标准,但我想,作为世界上最大国的中国,一定会本着对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确定作为中国科学界至高荣誉的院士的硬性评选指标体系的,比如重大发明发现,或重大创新,或重大贡献等,如果有人有这些公认的硬指标,我想任何人也不可能妨碍他当选院士。但是,饶毅有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没有拿出饶毅任何可以当选院士的硬指标,他究竟为中国做了哪些贡献?又有哪些重大发明发现或创造?作者没有说出一丁点,只说他是一个不会搞人情关系的人,“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我的天!难道中国院士还得必须成为“包青天”才行?再请问,真正的科学家哪个懂人情关系?
饶毅剩下的能拿得出手的就是美国学术背景了。哈佛毕业,在美国有他自己的实验室,有稳定高薪的工作,拥有着美国国籍,又是终身讲席教授。但这些东西有价值吗?在我看来,这些虚名对中国一点价值都没有,评选中国院士不能因为你有好的西方国家的学术背景就高人一等,而这恰恰是中国应该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标准。
至于作者说道他的道德水准我是更不认可。饶毅没有被评上,就拿几个院士陪笑处长说事,但笑笑不过是人的正常表情,安知不是院士们礼贤下士或正常交往?难道要天天板着面孔才好?我相信任何一个能够在中国当上院士的科学家,一定有其独独立的人格,更不会要趋炎附势势才能当上院士。而饶毅把院士们的正常交往视为巴结,这其实正是反应了其本人小人心态,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仅这一点就说明其心术不正,不够院士的起码为人标准!作为一个科学家不去把精力用于科学钻研上,却过于关注自己的身外名利问题,工于业务范围之外的社会钻营问题,这还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家吗?基于此,我觉得他没有被评上院士完全是因为他不够格,合情合理!
无独有偶,以前也有这样一篇文章《清华大学教授颜宁,落选国内院士又评上外籍院士:排资论辈的错?》,作者也是在为颜宁鸣不平,斥责中国学术界不公。那么,这个颜宁又有何德何能应该评上院士哪?
作者对颜宁做了简单介绍。5年前,颜宁在清华大学带领她的实验室破解了人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将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能力完美的展现在了世界面前,成功的告诉了世人中国科学家的实力,也将中国分子结构研究方面的进展推进了一大步,这在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质的飞跃,而此时的颜宁团队的平均年龄,甚至还不到30岁。初步揭示其工作机制以及致病机理,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自然》。
这显然是作者的一家之谈。颜宁不过是提出了关于人葡萄糖转运蛋白的一种观点而已,但这种观点正确吗?有何实验证明?大家公认了吗?完全不得而知!我们知道任何理论观点都是站在他的那个角度提出,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必然会提出不同的人葡萄糖转运蛋白结构的,怎么就肯定你说的就是对的?就一定是破解了?也就是说,颜宁不过是提出一个理论观点而已,不同的仅仅在于她是在线发表在《自然》上而已,但发表在《自然》就有什么了不起了吗?真理不在于出身,也不在你发表在哪儿,而在于是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如果仅仅在西方几个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就能被评为院士,那大家就不要搞科研了,都去公关学术论文发表吧,可是这样的国家以及这样的科学院还有前途吗?正如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所说:“中国科研资金、方向正被西方国家的SCI所支配,我们的科研人员贫于创新、贫于思想!”。事实上,以SCI论英雄、论人才、论业绩,这类量化指标的局限性、欺骗性早已开始暴露出来。
作者对颜宁的介绍还有如下几点。“颜宁的成绩也一直是名列前茅”,“ 师从当时从美国回来的鼎鼎大名的施一公教授”,“ 更为讽刺的是,仅仅在到达美国两年后,颜宁就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的荣耀。”在作者看来,自己祖国的科学家在自己国家不能得到承认,却在异国他乡得到了院士殊荣,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中国的院士标准岂能高于美国?典型的崇洋媚外心理!作者根本不明白,美国院士根本就是个虚位,远不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货真价实!美国当选院士只是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会员而已,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院士每年还须为自己的头衔缴纳一定的会费,他们在为政府提供科学和相关技术服务时没有办公室,也没有个人报酬。
颜宁其实就是个学霸而已,但我觉得她更像个碌碌无为的人,这种没有什么突出创新成就且媚外的学霸,也是我特别瞧不起的。因为只有真正有所重大发明发现、创新成果、对人类有进步作用和贡献的才是真正人才,而大多数学霸因为其学习的程式化思维而很难有突出创新,正因如此中国高考状元大部分碌碌无为。本人对此深有体会。如我,若我中小学时期不是把95%以上的学习时间用于课外高深知识钻研,而是中规中矩地认真程式化学习,我自信我的学霸成绩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只是后来“邪路”越陷越深。但青春无悔,我一点不后悔且非常庆幸我当年的作为,否则就肯定不会有今天我自以为的“巨大成功”。
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往往在其研究方面是很忘我的,探寻真理、追求进步才是其最大乐趣和目的,根本上是不会在意身外名利的。而像饶毅因为没有评上院士就小人心态种种,颜宁因为没有评上院士就赌气跑到国外,只能说明他们不过是名利之徒,这样的人连科学家的起码人格素养都不具备,又何以能够配当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标准体系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中国农业具有重大突出贡献的袁隆平没有当选院士就值得认真思考,这需要院士评选体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但我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标准体系总体上是正确合理的,不因为别的,仅就其能够坚持符合本国国情的高标准而不西方看齐这一点,就非常难能可贵!中国科学院不会因屠呦呦的诺奖而放宽院士评选条件,也不以饶毅具有较好的西方国家学术背景而迁就,这体现了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的科学院才是真正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