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之间并不存在超距作用,物质之间的信息传播是必须要通过媒介的,这本身是个不证自明的问题,但不幸却被科学给否认了。这应该是科学上的巨大失策。
17世纪的笛卡尔最先将以太引入科学,并赋予它某种力学性质。在尔笛卡尔看来,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不存在任何超距作用。因此,空间不可能是空无一物的,它被以太这种媒介物质所充满。以太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和月球对潮汐的作用力。 后来,以太又在很大程度上作为光波的荷载物同光的波动学说相联系。光的波动说是由胡克首先提出的,并为惠更斯所进一步发展。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以太)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之中。除了作为光波的荷载物以外,惠更斯也用以太来说明引力的现象。牛顿虽然不同意胡克的光波动学说,但他也像笛卡尔一样反对超距作用,并承认以太的存在。在他看来,以太不一定是单一的物质,因而能传递各种作用,如产生电、磁和引力等不同的现象。由此可见,极限粒子的提出和笛卡尔、牛顿等人曾经提出的“以太”理论存在相通的地方,都认为物质之间不存在超距作用,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要通过媒介传播。但遗憾的是,经典科学的这个观点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因为没有发现所谓的“以太”而放弃。现在看来,“以太”反驳论者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极限粒子就是所谓的“以太”,他是宇宙空间核物质的最小单元体,也就是说极限粒子本身就是空间,当然是不可能产生以太风的,风应该是由远大于极限粒子的宏观物质运动造成。其次,光速不变是由于极限粒子的分解和形成的极限时间所造成。最后,统一信息论认为,电磁场根本不是实在物质,而只是一种非物质的客观存在。这个反驳的缺陷在于:没有认识到“以太”是以时空最小单元的方式存在的。
假如作为能量子传播方式的电磁波能够不通过媒体就可以超距传播的话,那么,电磁波就会因为没有阻隔而没用任何能量消耗,而无衰弱地永远传播下去。但事实上,电磁波信号很明显地会因距离远近而出现强弱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唯一解释就是,电磁波一定是通过媒介传播的,而这个媒介需要具备两个特征:其一是布满整个宇宙,其二是宇宙最小单元体。而具备这个条件的只能是构成这个实在宇宙空间和物质的极限粒子,极限粒子是承载信息(能量子)的传播媒介(载体)。
物质之间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四大相互作用,所谓四大相互作用只不过是通过极限粒子的分解和集合而形成的空间收缩和膨胀现象,而这种膨胀现象也是通过以极限粒子为载体的信息表现出来的(以上内容来自于《新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极限粒子是宇宙最小物质单元体,它是由8个质点构成的实心正方体,所有极限粒子的空间尺度均为4.22199×10^-105m^3。极限粒子所占据的这个体积单位就称之为“极限体积单位”,极限粒子所占据的这个空间就称之为“极限空间”。“极限长度单位”是作为构建时空的最小、最基本单元而存在的,低于这个尺度,物质时空将不复存在。,极限粒子的体积远远小于基本微观粒子,它们之间相差约10^59倍的数量级,这个数据的差距就相当于整个银河系与一粒米的比例。极限粒子的质量应该是8×hv/ c²=5.8898392×10^-50v(v为集合成某极限粒子的能量子的频率)。该结论是由王江火先生在其著作《统一信息论》中证实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