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掌握极限技术就能操控宇宙万物——致联合国秘书处

(2012-10-31 13:18:56)
标签:

曼哈顿

电子显微镜

人极限技术

联合国秘书处

人类终极事业

杂谈

尊敬的联合国秘书长阁下:

    今天我给你写的这封信完全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同时也不诉求任何社团或者个人的利益,写这封信的初衷是基于对人类整体利益的顾虑,因为我发现人类将可能面临一种非常的技术发明,而这种技术给人类的影响将是空前的,这就是人类极限技术。考虑到人类极限技术将彻底改变人类在宇宙中的被动从属地位,并最终可能使人类具备时与“上帝”同日而语的能力,我觉得我不得不给联合国秘书处写这封至关重要的信,否则我将为人类的命运堪忧并承担历史重责。

    人类极限技术主要包括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完全能源技术、自由航天技术、物质织造技术、微观视角技术等,下面首先让我简单地做一概述:

    1、人类自我置换技术。人类自我置换技术(THSP)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技术方式,将人体中规定自我的以主体程序为主要内容的信息进行整体转移,以实现将人类自我置换到新载体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关键性实质在于将人类自我置换到非生命体中,因此,又可称为自我的非生命体置换。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可采取数字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和模拟式人类自我置换技术等两种方式加以实现。该项技术完善后,未来的社会主体将有可能随意更换自我载体,因此,成熟的置换技术又可称之为变体术。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将能够彻底摆脱人类的对生命体的依赖性,并由此实现永生,从而根本性地解决人类的各种危机问题并实现真正的幸福,具有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2、完全能源技术。对于人类而言,能源主要体现在动力能源和实物能源两个方面,但人类现在已面临能源危机,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限制了人类对能源的认识,从而使无所不在的能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完全能源技术将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根据统一性机理,宇宙中根本不存在没有物质的空间,宇宙所有空间都是由极限粒子一个个连接而成的,而任何极限粒子都可以通过分解形成能量子,从而提供能源。因此可以这样说,宇宙中的能源无处不在,我们皆可随处取之,但关键在于如何取之。根据宇宙根本动因可知:异性极限粒子之间分解极限粒子形成能量子后消融相应空间,且其分解能力与其自身的性能质量有关系。我们知道,在我们可观测的宇宙范围中,大部分都是由正物质构成,而反物质基本上都参与了与正物质集聚成可感的实在物质。因此,我们只要在可感的实在物质中提取出性能质量较大的反物质,并控制其不与正物质集合成可感的实在物质,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其这些反物质,通过其不断地与正物质共同分解极限粒子,从而不断获取能量,这就是完全能源技术。另外,我们知道电子其实就是一种反物质,而电子是人类所观测的数量最多的反物质,为此,我们也可以通过某种能够喷射电子流的设备,以与周围到处存在的正物质不断共同分解极限粒子的方式,来获取不断的能源,并由此导致空间不断凹陷,从而使飞行器不断高速运行。由于极限粒子的合成与分解的时间都是以光速进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当技术成熟后,我们就有可能设置成一种通过不断喷射电子流的技术,来实现光速运行的飞行器。在此,我们不妨将实现此种技术的运行器称之为“电子光速运行器”。完全能源技术使人类在获取能源方面具备真正的随意性,使人类不再面临能源危机。

    3、自由航天技术。由于人类生命体极其脆弱,使其根本上不具备开发宇宙的条件,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而使人类难以摆脱自由天体的所谓引力,故人类在科学技术上是难以实现自由航天技术的。但如果我们很好地通过采用统一信息论的知识方式,进行各种不懈地探索的话,或许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人类自我置换技术可以使人类自我完全摆脱生命体的约束,从而具备了开发宇宙甚至征服宇宙的基本条件;其次,统一性机理告诉我们:宇宙天地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引力,引力现象只不过是基于极限粒子自身衰变,而形成消解空间的一种假象而已。为此,只要我们能够基于统一信息论的知识方式,进行不懈地分析研究及实践,就一定能找到克服所谓“引力”现象的技术。如此我们就能够完全实现自由航天技术,届时的我们将完全抛弃人类原已研制的那些十分笨拙的航天设备。这样,就使我们具备了真正自由飞翔于宇宙太空的可能性。自由航天技术使在受不受科学所谓的各种物理条件的限制,而使人类和未来的社会主体自由航行于任何星际成为完全可能。

    4、物质织造技术。统一信息论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不过是极限粒子与能量的相互转而形成的,基于这个原理,当人类最终发现了极限粒子并实现对极限粒子的操控时,人类就可以实现对物质的任意织造,这就是物质织造技术。物质织造技术已不属于科学上的物理、化学范畴,它是基于对极限粒子的发现和运用而形成的。物质织造技术的实现将使人类和未来的社会主体变成真正的自然物质主人,基于此可真正实现对物质世界的自由调控并实现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物质织造技术的实现将使人类和未来的社会主体变成真正的自然界主人,并真正实现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

    5、微观视角技术。微观视角技术是指人类可通过该项技术设备能够直接观测到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物体的技术,该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所不能达到的。目前,人类肉眼的视力最小只能分辨100微米-200微米的物体,光学显微镜只能分辨0.1微米的物体,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0.2纳米(0.0002微米)。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约为2000倍,而现代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超过300万倍,电子显微镜就能观察到某些重金属的原子和晶体中排列整齐的原子点阵,但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进行观测,故电子显微镜的视野其实是虚拟的光学视野而并不真实,而微观视野技术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微观视角技术是通过运用极限粒子与能量子之间的转换关系而发明的,由于极限粒子远远小于中子、质子、电子等微观基本粒子,人类完全可通过运用能量子对极限粒子的反射以及与微观基本粒子的互动原理发明微观视角技术,届时,人类可直接观测到真实的光学基本微观粒子。微观视角技术可使宇宙万物变得彻底的透明,宇宙在人类和未来的社会主体面前不再有秘密可言。

    人类极限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所难以想象的,或者说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悖的,在这种情况下,上述五大技术群将成为现代科学所不能企及的极限技术,故称之为人类极限技术。人类极限技术具有超越现有科学技术并征服宇宙的能力,其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将都会带来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当所有这些技术都实现的时候,人类和未来社会的主体将完全成为宇宙的主人,人类将因此而可能实现对自然的完全征服,并实现完全的自由不受约束的状态。

    极限技术虽然是现有科学技术所完全不能想象和所能企及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人类就无法实现极限技术,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主要是基于其认知方式、知识形态的局限性,但人类的认识是要不断发展的,人类总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并最终突破科学技术的局限性。而今,这一突破性地“认知革命”已经来临,并形成全新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形态,这就是基于宇宙演化的需要而产生的统一性信息理论,而且相关的理论已经初步建立并出版发行,而人类极限技术就是通过运用统一信息论而开发的极端技术。统一信息论使得宇宙变得简单透明,揭示了宇宙万事万物不过是通过极限粒子和能量子的相互转换而形成的,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只不过是极限粒子的叠加和递减,未来的社会主体只需通过操控计算机就能推论出十分准确的策略、发展方向、结论等,这意味着什么哪?这将意味着,人类将极有可能通过“认知革命”的先行者研制人类极限技术,从而实现对自然宇宙的征服宇宙并造福人类。人类极限技术的研发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难度极大,但只要研发方向持续下去且方式方法得当,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政府甚至一个企业团体都可能组织团队进行成功研制。

    不过,虽然人类极限技术是造福人类及未来社会主体的终极性事业,也是人类向往的社会理想,但任何一项技术的发明都有其两面性,技术能动性越大,其负面作用也就可能越大,如果人类不能有效地控制人类极限技术的研发,而是被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或团体通过研发人类极限技术,来实现其对宇宙所有生命体及人类的控制,那将足以使人类陷入万劫不复之中,而这是我们绝对不愿看到,我们希望无论是现在的人类还是未来的社会主体都永远沐浴在和平、民主、自由的幸福阳光之下。为此目的,故在此给联合国秘书处写下这封建议信,希望能通过联合国来有效地控制人类极限技术的研发,从而实现该技术和平地造福于人类。。

    联合国秘书长阁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类终极事业固然能够彻底解决人类的各种危机问题并根本性地造福于人类,但同样存在很大的负面性,为此不得不及早提示警醒。记得在二战时期的一些科学家建议下,美国得以及早展开曼哈顿工程,以便使原子弹的研制抢在法西斯的前面,实践证明了这一举措最终有效避免了人类的劫难;而今人类又来到了这一关口,人类极限技术的技术功能远超包括核力量在内的任何人类现有的技术成果,其所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将是巨大的。希望秘书长阁下能及早将这一重大问题提交联合国讨论,研讨统一信息论及研发人类极限技术的可行性,及早制定相对应的法律、对策、措施以预防巨大负面作用的发生,认真重视人类终极事业并及早筹建相应的行动体系,以便将对人类极限技术的研发有效地造福于人类。如此,则人类幸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