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房产 |
“70—90”政策的推出,国家旨在多元化住宅商品的种类,扩大小户型住房的比例,降低商品住房的总价,从而在房价未见明显下跌可能的情况下,以减轻百姓对于房价上涨过快所带来的消费支出。
对于目前住宅房型集中于大户型,消费者直接将矛头指向开发商。不可否认,开发商在商品品种的规划制造上,有着关键的影响,但消费者却忽略了自己对于市场的根本影响。在住房市场化的今天,消费者对于市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这的确被消费者自己忽略了。因为人的双眼始终只能看到别人的面孔,而不能看到自己的长相。
中国人历来以大自居,以大为傲。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对于住宅的追求上。从古代的阿房宫,始皇墓,到如今的乡政府,自建别墅。凡是在能力范围之内,能造多大就造多大,能买多大就买多大。在住房改革之后,房价尚未提升之时,很多人买房考虑的不是自己需要多大的房,而是除了必要的储备,自己能买多大的房。有了二室一厅想换三室一厅,有了三室一厅,买了70多平的最好能有100多平,有了100多平的最好能有150平。就是在这样的动力驱使下,只要自己省下了资金,就会考虑换大屋。这样的购买驱动力,除了来自追求居住的舒适度,还来自追求拥有大面积住宅的自豪感。在住房改革以来,房屋的拥有周期非常之短,因为大家在还能承受房价的时候,置换了自己房屋。
就是在这种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影响下,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推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结构升级。
此外,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影响了对住房面积的需求。很多人在买房的时候,会考虑的一点是房间除了自己和孩子的需要,还有老人的需要,即使老人平常不住子女家中。而对于书房,客房,以及视听室等其他功能的考虑,则并不在主要考虑范围之内。就是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买房时对于住宅面积就有了新的扩张需求,从而导致了住房总价的提高。同时,正是这种对于大户型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市场上小户型住房缺少。
相比之下,欧美对于住房面积的要求,并没有体现出非常强烈的需求。从一些发达国家的住房状况看,住宅面积平均超过了100平米,但到了110—120平米后户均面积就不再上升,可见中国目前大部分消费者对于住宅面积的心理需求,都在欧美平均住宅面积之上。
因此,在“70-90”政策出台的同时,必须在消费者的观念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扭转,在住房上也应该提倡节约型消费。幸好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重私密性,也就是说对于住房空间的选择上,不再会认为越大越好。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人们就会发现并接受这样一个现实:90平米,是大多数中国人、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理想家园。
前一篇:今天的上涨有风险的味道
后一篇:加息或许在三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