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Clement论《巴菲特投资策略不适用中国股市》

(2006-08-25 22:33:57)
分类: 投资
自从写了《巴菲特投资策略不适用中国股市》之后,Clement觉得我没有抓住重点,或者有些片面,于是补充了一些他自己的观点,罗列如下。比较散乱,不敢作整理,担心断章取义。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我想分两个方面来回答火力兄关于巴菲特投资方式的疑问。本帖是其中之一。

一、巴菲特不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创造者。确切地说,他在接受格雷厄姆有关股票内在价值分析的理论的同时,也并没有把格雷厄姆推荐的投资方式照单全收。在投资策略方面,巴菲特是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的。既然这位投资界的先贤都不主张教条式地照搬,为什么我们要愚蠢地这么做呢?教条式的照搬是错误的,因此否定价值投资理念就是正确的吗?显然比教条式的照搬更愚蠢吧?

二、把“买入并持有”看成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全部是片面的。事实上,“长期持有”只是巴菲特成功运用内在价值分析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他判断出哪些公司具有投资价值并持有了它们的股票。这些公司在他持股期间的经营状况符合甚至超过了他的预期,这才使他没有抛出的理由。换言之,如果他持仓的股票基本面发生了无可挽回的恶化,我想他清仓会比任何人都坚决。如果说他在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就能预见到他能持有到现在,我想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是荒谬的。因果关系的颠倒,是对巴菲特投资方式的重大误解。因此,因为现在找不到值得持有十年的股票,或者因为过去十年中持有股票的结果不佳,都不应该是反对价值投资的理由。盲目模仿“买入并尺有”的模式,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理解价值投资的精髓。

三、实际上,华尔街上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的远不止巴菲特一个。他们在接受价值分析理论的同时,也并不是都照抄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最后都得到了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即“持续和稳定的盈利能力”。正如巴菲特所说:读懂《证券分析》这本书的人,最后都发了财。

因此,关键是读懂,而不是照搬。

第二部分:

认为价值投资理念不适合中国股市的看法是片面的。当然,毋庸置疑,在中国股市提倡价值投资的困难是很大的。我愿意就这些困难谈谈看法。这构成了回答火力兄问题的第二方面。

一、我认为在中国股市中提倡价值投资,最大的困难是值得投资的优秀上市公司数量太少。价值投资者从来就是重个股,轻大盘的。因此,上市公司质量问题是他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一点,与其归因于高管缺乏诚信,不如直指监管制度大欠完善。上市前包装、上市后变脸;恶意圈钱;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违法MBO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这么多问题,完全可以归咎于监管不力!这是中国的价值投资者遇到的最根本的问题。

二、信息不透明,使得价值判断发生困难。隐瞒和虚假是显而易见的痼疾。

三、市场不规范,使得价值回归不可避免地缓慢。价值投资者最大的风险,也是无法避免的风险,就是价值回归过程中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突然恶化。不规范的市场延长了价值回归的时间,提高了上市公司基本面恶化的可能,从两方面大大增加了风险。

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中国股市不适合价值投资呢?我愿意指出,这些困难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会。结论还是由您自便吧。

一、优秀上市公司数量少,大大减轻了调查研究的工作量。彼得林奇说过,研究十家上市公司,可能只能找到一家值得投资的。中国市场上这一比例肯定比他高,因为备选的公司本来就不多。

二、信息不透明,使得找到黑马的几率大大增加。信息透明度高的市场,白马满天飞,黑马少得可怜。

三、市场不规范,使得绩优公司被低估的几率大大增加。规范的市场理性度高,虽然绩优公司比比皆是,便宜的却如凤毛麟角。

因此,正确地认识困难才是价值投资者应该做的第一步。

至于如何克服困难,说来话长。有一点,“等靠要”肯定不是办法。在下愿意在今后的帖子中不断与大家分享个人的一些体会。限于篇幅,只能到此为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