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被问到招商银行的看法,顺便我提了一下整个银行业的前景,这里就整理出来。现在大盘我已经不再作任何分析和预测了,之前该说的都说了改写的都写了,有没有谁听进去并且做了,那都是个人的事。
招商银行这是一直很特别的银行股,因为据我所知,有几家券商都一直把银行业研究的重点放在招商银行上,当然,这是因为招商银行的创新力比较强,信用卡业务也开始盈利,这是一支旗。
曾经机缘巧合,国信证券的高芳敏先生和我有过短暂的15分钟交流,因为了解到我当时的职业背景,就谈论了一下招商银行。
银行业务主要分两块,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前者是存款信贷,后者就是中间业务。这两块业务目前的前景,我并不是十分看好。
就如我前阶段分析的调控政策,政府和央行现在把调控力度重点放在收缩信贷上,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今调控信贷,不是一个暂时性的行为,而是一种持续性,多样性的行为。之所以说它持续性,是因为上半年投放的信贷总量已经达到将近今年计划的90%,而这一势头要从一种巅峰状态下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有不断的增强或减弱的政策出现。现在是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收缩了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如果这还不奏效,当然不会排除加息政策。一旦加息,银行和企业的信贷成本均有所提高,势必会降低各自的盈利状况。
1985年的美国银行信贷危机就是在一种信贷极度扩张的情况下产生的,结果虽然有政府出面救助了一把,但还是死了一片中小银行。如今央行有前车之鉴,既然帮助银行补充了资本金,降低了各种恶劣的数据,那就要从体制上着手,解决以往坏账呆账的根源。
所以说,无论是为了调控固定投资还是建立健康的银行体系,银行信贷必然是遭罪的。那么,银行的表内业务,在未来的盈利,可以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再说中间业务,现在各银行的中间业务最大块的就是信用卡和代理。信用卡目前只有招商银行开始盈利,而代理业务上,的确收入颇丰。今年不知道新发多少基金,而大部分申购费认购费,都是补贴给作为渠道的银行的。但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2006年年底的状况。
2006年年底,外资银行的业务逐渐会被开放,包括境内人士的人民币业务,境外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至少我知道,美元理财产品已经很丰富了,花旗汇丰的信用卡已经测试成熟,而代理境外的基金已经准备上架了。等到2007年,现有国内银行的一部分高端客户必然会流到外资银行,这样一来,对于本土银行又是一大冲击。
总结一句话,就是未来银行业的收益,并不会像今年这样出现高速的增长。毕竟银行是服务业,求得是稳定。信贷控制已经降临,而未来的高速扩张来自于外资银行,无论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本土银行的收益增长,我本人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
现在银行股价的回落,应该就是一种价值的提前体现。
前一篇:信心倍增与市值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