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个有趣图片上联想到的

(2011-10-09 09:02:59)
标签:

心理学

错觉

心理暗示

杂谈

分类: 杂文与随想

我收到大学同学发来的一封邮件,里面附了很多有趣的心理学图片,我把其中的一张(下图)发到了新浪微博上。我说,图中的A和B所在的格子,颜色是一样的。这条微博引起了讨论以及很多人转发,热闹得很。

 

 

从一个有趣图片上联想到的

刚看到这张图的时候我是在用iPad,我用手指在屏幕上把周围遮住,只露出AB这两个格子,一看果然一样,于是我就把微博发出去了。

 

发出去之后,有人不信,有人信。有人给了一个很简单的测试手段:用QQ截图的方法,分别在A和B上截取一小块,然后放到一起比较。我也截了一下,就是这个样子:

从一个有趣图片上联想到的果然一样。很有趣吧?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为什么明明是一样颜色的格子,在我们看来却不一样呢?这说明我们的脑子对我们看到的图像进行了二次加工。在图中,AB两个格子并没有并排放在一起,而是经过周围图形的暗示,我们认为照在A上有光线,而B则处在右边绿色圆柱的阴影中,因此根据我们长期的生活经验,知道B的颜色应该不是我们肉眼看到的那样深,它之所以暗淡,是因为有绿柱把光线挡住了。由此,我们脑子就主动地把它的颜色变浅一点,让它更符合实际情况。正是我们脑子的这种根据经验而进行的加工,使得它还原了本色。所以我们看着B就比A明亮了许多。

 

事实上,我们在这个图上看到的所谓B比A明亮的这个“事实”,已经被图形的暗示诱导所扭曲。这个图里有两处对我们进行了暗示:一是右边放了圆柱体,让B处于阴影下,二是画了黑白格子的板子,人们一般认为这上面交替的白色和黑色各自是相同的颜色,因此就自然认为B是白色的而A是黑色的。

 

上述脑子进行的二次加工,是潜意识的,我虽然不是心理学家,但是我猜刚出生的小孩子可能不会有这种加工能力,应该是后天形成的。

 

我的分析不一定对,要想进一步探讨,其实应该去找心理学专著。

 

不过,如果再引申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这个例子说明“眼见为实”不一定可靠。我们看到的自认为是非常简单的事实,其实已经被我们头脑进行了潜意识的加工,而这种加工我们自己并不知情,自己错了还认为肯定是对的。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情况也与此类似,由于受到了某种暗示或者某种经验的影响,导致我们看问题看错了,或者有偏差,但是自己还坚持错误。不同出身不同经历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会不同,有些人自己错了还没有感觉,这也许就是这个图形给我们的启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