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奏有感

标签:
音乐上地东里电子琴合唱团排练 |
分类: 我喜欢的音乐 |
昨天我到央视在大兴的星光梅地亚演播厅去参加“歌声与微笑”节目的录制,我是给上地东里小区的业余合唱团的节目伴奏手风琴。我们下午两点就到达了录制现场,化妆、排练,折腾到下午6点才走了一下场,正式的录制是晚上7点半才开始,9点15分录制完毕,这个节目据说将在国庆期间播出。昨晚一共有三个团参赛,我们团有三个节目(民歌联唱、舞蹈、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分别获得了15、16、14张笑脸,最终得了第二名。
下图:在演播楼外排练舞蹈“家和万事兴”
就我的感觉而言,我们这支组建时间不长的业余团体,获得这个成绩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别人的表演确实比我们的好,所以应该服气。
我们合唱团的伴奏有两人:一位姓杨的小伙子和我,他弹电子琴,我拉手风琴。我们的伴奏今晚总的表现是不及格的,以至于最后评委在评论合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时指出:伴奏节奏有问题,因此扣了我们的分。下来后,我们不少团员对伴奏都有意见,主要是针对电子琴。
其实,这里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弹电子琴的小杨的演奏技术很好,对键盘很熟练,对他的琴也很熟悉。过去我不认识他,但是几次一起合练,发现在音乐方面他很聪明。这次录制前,他就表示坚决不上台,只在台下伴奏。他对我说,你可以上因为你是老者,合唱团里都是老人,我一个年轻人上去算什么,不合适。其实我觉得他上台也没什么不妥,所以来之前我建议他穿上演出的白衬衫,做两手准备,需要上就可以上。但是今天他穿了一件蓝格子的衬衫,显然根本就没打算上。
到了现场,我看了一下情况,决定和他坐在一起——也不上台。我的想法是:1)不上就省得紧张,我不在乎是否在电视节目里露脸;2)和他挨着坐比较容易配合。
实际上到走场的时候,问题已经出现了。唱歌的人听到我们伴奏的声音很大,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因为没有反馈,听不到自己的弹奏声,因此我只能看指挥的手势来决定自己的速度,此外也不知道我的音量合适不合适,这种感觉和排练的时候完全不同,也不同于普通在舞台上的感觉,总之,比较难受。小杨则干脆表示完全听不见自己的琴声。
但是走场后我们两人只是互相抱怨了一下,谁也没有想一下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是认为这个问题不好解决?
到正式演出的时候,问题正式暴露了。在唱“大路上”的时候,由于我们听不到演员的歌声,所以伴奏和合唱的歌声脱节。最严重的是,电子琴采取了进行曲的节奏和鼓点,而且这个节奏是琴自动配出来的因而节奏速度是恒定不变的,而大家所唱的节奏和电子琴的节奏并不一致,我们自己并没发觉有多严重,但是事实上问题很明显,导致了评委的批评和扣分。
为什么这个问题今天才出现呢?因为在排练的时候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小杨可以随时调节电子琴的节奏来适应大家。今天做不到是由于他听不到大家的歌声,失去了调节速度的依据。
当然,有人认为指挥也有责任,说如果指挥能根据电子琴的节奏来指挥,也不会乱。这当然也有一定道理,至少是一种补救的方法。等节目录制后,小杨也说了,如果再次遇到这种情况,他就取消自动伴奏的设定,也就不会再出现这种问题了。不过,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我们俩上台,这样就不会听不见歌声了。总之,这是一次经验。
除了上述问题外,其实还有其它问题。拿我来说,因为家离得远,我只可能在少数关键时刻去排练,而且除了排练外,平时我根本不练习,只是吃老本即兴伴奏,所以不可能很熟练。其实,这次的民歌联唱里面,有些段落我始终还没搞明白应该配哪个和弦比较合适,所以每次配的都不相同。对于小杨来说也如此。所以作为业余合唱团,没有自己的伴奏人员,肯定是一种遗憾。
还有,该合唱团的指挥也只是业余水平,例如前奏她只是向伴奏者点个头,并不给出启动的手势,这样让伴奏者随意行动,对于伴奏人数在两人以上时就不合适了。过门也如此,以至于我和小杨在过门的时候总合不到一起。
当然,正如昨晚拿到第二名之后很多团员说的:“其实不在乎输赢,想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这就够了。”对于我来说,只要想到帮了在上地居住的香玲和竹玲姐妹俩和她们的邻居们,也就够了。
下图:老田放声高歌
下图:姐妹俩在化妆室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