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老万向待聘职工的讲话

(2011-07-29 08:43:19)
标签:

待聘

聘任

四通

云南电子设备厂

自尊

分类: 回忆四通

转帖者注:

 

我原先一直在这里转载老万的四通故事,但是由于有书商(估计是境外的)要出版他的书,书商当然不愿意让书的内容提前都在网上登出来,这涉及版权问题,也能理解。

 

所以,我也不再公开转载后续内容,我已经在本博通知过,想看续集的人可以把电子邮件地址在此博客上给我(留言、纸条或者评论)。不过,最近看到一篇讲话比较精彩,即使在现今社会还是有参考意义,所以在这里转载一下,我想,只转一篇不至于有事吧?如果书商抗议,我再拿下。转帖:老万向待聘职工的讲话

 

由于在这篇前少了很多篇的内容,为了能看明白下文,我先介绍一点背景情况。

 

四通当时陆续承包了一些频临倒闭的国营企业。1987年,老万到香港开会介绍四通承包的做法以及公司发展理念等,正巧和参会的电子部的官员狄宗楷住在宾馆同一个房间,于是接触比较多,狄宗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四通来承包云南电子设备厂。

 

这家工厂是国营企业里的佼佼者,有从意大利引进的先进的微机生产线,短板是销售。当时他们全年的销售额只够生产线开工八天。想让四通承包,就是看中了四通的市场能力。在狄宗楷的牵线下,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在开明的云南省省长和志强以及电子部的支持下,1988年2月8日,四通正式与云南厂签订了承包合同。一家民营企业承包了一家国营大厂,这可炸了窝,如何安置职工?如何安置党政干部?当时老万有三个讲话,一个是与全厂职工的对话,一个是对党政干部的讲话,一个是对待聘职工的讲话,都很精彩,下面这篇,就是对待聘职工的讲话。

 

这里我顺便说一下,按四通的一贯原则,对所有职工都是一年一聘,不是铁饭碗,如果你干得不好,下一年可能就不聘用你了,大家都一样,一级聘一级。当时,四通先对云南厂的厂领导发了聘书,聘用到1988年年底。接下来就要对全体职工逐一聘用,聘用是分批进行的,第一批聘用了500多人,还有约150人还没聘用,这时厂里没被聘用的职工的情绪很不稳定,在这个情况下老万做了这个讲话。

 

四通故事(96)待聘三自

 

转帖:老万向待聘职工的讲话
右一为云南厂厂长郑志刚(1988年11月,意大利)


 

第二天, 1988 年 2 月 26 日,我召集云南厂的待聘人员开了一次座谈会。一开场,我首先请大家弄清楚:“待聘”和“聘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说:“聘余”是没有人要了,“待聘”是等待招聘的过程中,现在确定了应聘部门的,是 556 人。这是第一批应聘人员名单,第一批的概念,就是说还有第二批、第三批……。我们预计招聘的总人数是 650 人,还要招聘将近 100 人,在座的各位,依然有机会。即使是最后的 50 多位职工,我们也会负责到底,安排好他们的归宿。所以,在没有弄清楚概念之前,就在那里情绪激动,这叫浪费感情,没有必要嘛。大家也要体谅郑厂长他们,这么大的一个厂, 700 多人,要一个个安置下来,在千头万绪中把各方面的关系捋顺,不容易,要给他们多一点时间。


这次招聘,指导思想是两个:一是要打破大锅饭,没有铁饭碗,二是要人尽其才,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招聘的过程,我们的原则是八个字:民主、平等、公开、择优。


“待聘”,是一个过程,如何正确对待这个过程,我们要提倡“三自”—— 自尊、自信和自强。


首先,要“自尊”。有人说,现在,已经有 500 多人己经被招聘了,还没有轮到自己,因此觉得很没有面子,甚至还有人要想不开。我们中国人啊,非常讲面子。我曾经说,中国文化,归根到底是面子文化。那天,我和一位师傅说,已经被招聘的,并不说明他们的水平就一定高;尚未被招聘的,也不说明你们的水平就比他们低。我举一家德国企业为例,公司要招聘 10 个员工,结果来报名的有 40 人,其中 10 人是博士生, 10 人是硕士生, 10 人是大学本科, 10 人是高中毕业。你们一定会认为公司会录用这 10 名博士生吧?错!最后公司录用了 1 名博士生, 2 名硕士生, 3 名大学生, 4 名高中生。因为人才结构需要有一个层次。有的事情,高中生就能做好,我们就聘用高中生。非要招博士生来做一个高中生就能做的工作,这是对人才的浪费。你总不能说,已经被聘用的高中生,比暂时“待聘”的博士生还要水平高。

 
今天在座的,据我所知,就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是将才、帅才,你们还会有其它许多机会,我们也一定会安排一个发挥你们才能的舞台。暂时“待聘”,一点也不丢面子。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自尊。

 
第二,要“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可以讲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都是人才,关键在于怎么发挥,放在什么地方。你们对自己要有信心。你们不要总是从被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为什么你们不聘我?你们应该主动考虑:我可以做什么?四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有人一开始就问“你们打算让我干什么?”这种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的人,一般不受欢迎。如果有人能主动、清晰地表达:“我能做什么,让不让我干?”,招聘时会比较受青睐。所以,你们要有自信,你们也应该问一下自己:“我能做什么?”


第三,要“自强“。要自己去发奋图强,去开辟新的领域。即使厂里的每一个岗位都满了,自己还没有被聘任,怎么办?现有的地都分完了,没有地可分了,怎么办?我们还可以开荒。我们到这里来就是领着大家一起把现有的地种好,然后再去开荒,去开垦新的领域。既然我们两家是合作,那么四通所有的地,对你们也是开放的。机会很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英国有一个看门的老头,厂长发现他是一个文盲,说文盲怎么能够在这个地方呆着,就把他给解雇了。结果他自己去创业,后来成为英国非常有名的企业家。据说在英国,可能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但没有人不知道他。所以说,成才之路是多样的。从待聘到应聘,从待聘到最后开辟一个新的舞台,这是一个不确定的过渡期。在人生的过渡期,我们要强调一种精神,这就是“自尊、自信、自强”。


座谈会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干部的家属都被招聘了?今天在这里“待聘”的,为什么大部分是我们这些没有关系的人呢?这平等吗?


我回答,讲一讲我对平等的理解。平等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这样的机会,你们依然有,你的机会并没有被剥夺。我们聘用了厂领导,然后逐级聘请自己的队伍,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人聘用了自己的家属,可不可以?可以。古人讲“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只要他认为是合适的,无论是仇人,或是亲人,都可以聘用,惟贤是举。我们既然聘任他当了干部,他就有充足的权力来选择自己合适的人。我们也清楚地告诉他们,给了你这个权力,你有充分的自由行使权力,但同时,你要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及责任。授权的期限是一年。一年后,我们会对所有的人作一次考核。怎样考核一个干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察,这是战国时期一位古人说的:“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第一,居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和什么样的人亲近;第二,富视其所与。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把钱都用到什么地方;第三,达视其所举。一个人有权势的时候,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是任人唯贤,还是用人唯亲;第四,窘视其所不为。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看他是否出卖良心、去做苟且之事;第五,贫视其所不取。人在贫困潦倒的时候,是否能不食嗟来之食、不取非义之财。

 
最后,我根据招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说明了“不应聘”和“待聘”之间的不同。我说:今天在座的,有少数人不是没有部门聘用他,而是他不愿意去。这样做可不可以?不可以!这就不是“待聘”的问题了,其实质,是“拒聘”,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辞职”的行为。有人说,你们承诺了,要对每一个人负责到底,反正你们得养着我们。这种理解可能有偏差,我们的承诺,不包括那些主动从工厂辞职的人。

 
我们搞聘任制,是将找兵、兵找将,是双向的自由选择。有的人,同时受到几个部门的聘任,他就可以自由选择。但是自由选择不是不顾大局。工厂有生产、有后勤、有技术开发、有市场销售、有行政管理,从工厂、车间、到绿化、卫生、门卫、招待所,每一个岗位都需要人,这是大局。自由选择,不能不顾大局。在生产部门,有一些关键设备,只有你会,当时工厂为了培养你,曾送你出去培训过、学习过。现在你说我不干了,我要自由选择了,可不可以?我们要说服他们,在自由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工厂的大局。从长远看,一个不顾大局的人,将来在工厂里不会有他的位置。我们之所以引进招聘、竞争这些机制,是为了把工厂搞得更好,不是为了把工厂搞乱、搞糟。


“待聘”的时间,最多半年。我们要争取在这段时间里,为每一位待聘人员找到归宿。期间,你的工资、浮动工资、补贴照发。但没有奖金,因为奖金是根据效益,在这个阶段你没有参与工厂的创造效益的活动,所以同效益挂钩的那一部分不应该有。你们“待聘”,是因为我们没有及时安排好,所以由我们承担责任。补贴是从工厂的福利基金里来的,作为工厂的职工,有权力享受这一份。我们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会积极地想办法,使得你们都有着落,或者是你们原来熟悉的岗位、或者是到其它新的岗位、或者是去新开垦一片荒地。


对于“不应聘”,或者说是“拒聘”的,给你三个月的时间。你可以“拒聘”三个月。在这三个月里,工资扣 30% ,没有补贴和奖金。三个月以后如果仍继续拒聘,工厂将认为你是自动离职,也就是辞职,将不再对你负责。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工厂所有的岗位,都必须有人做。你拒绝做,我们就要去聘别人来做。你原来的那份工资、奖金,就要给做这个工作的人。不能一边养着一个人什么也不做,一边还要去花钱再去聘一个人来做这件事情。这笔账,大家都算得过来。


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职工,身体也不好,快接近退休年龄了,他们提出能否提前享受退休待遇;也有的职工家里孩子多,家庭负担重,想请长假回家照顾一下,原来的基本工资保留。我当场表态:可以!我们要实事求是,让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你认为最恰当的办法。委托常务部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总的一句话,合情合理,让每一位职工都心情舒畅地得其所归。

 
这次座谈会之后,人心大定。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