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高中生活

(2009-09-09 20:22:23)
标签:

杂谈

分类: 往事回忆

1954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上级决定把广州中山大学研究汉语的教研组与北京大学的合并,于是就把我父亲从广州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正好这年我初中毕业,于是高中就要到北京来读了。经过了解,发现不能简单地转学,必须由学生来北京考试,这是因为北京市不承认广州市的学历,为了不耽误考试,我要比我们家其他人提前一个月来北京。与我父亲同时被调往北京的教授还有岑祺祥先生,他儿子岑运恒也是我初中同学,和我同火车也来北京考高中。

 

因为新家要住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所以只能就近上学,当时的北大附中没有高中只有初中,清华附中也如此,101中学是干部子弟学校没法进,于是只有唯一的选择:报考位于中国人民大学西边的北京十九中。

 

其实,考试只是一个形式,凭我的成绩当然没有问题。既然我是提前了一个月来北京,只能先住在我父亲的朋友、北大西语系教授吴达元的家里,他们家在北大燕东园,也是一栋小洋楼,吴伯伯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叫吴庆宝,老二是儿子叫吴庆安。吴伯伯、吴伯母他们一家对我非常好,在我父母还没有搬来北京之前,他们就带我去颐和园以及香山去游览,还到了卧佛寺以及后面的樱桃沟去,那里美丽的自然景色,潺潺流淌的溪水,至今我还印象深刻。

 

北京十九中位于海淀六郎庄南边一个叫万泉庄的村子边,学校东边紧靠的马路叫苏州街,西边大约1公里就是一条河,后来改建成现在的昆玉河,我读高中的时候,中午常去那条河里游泳。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正好是修挖该河的时候,那时叫“京密引水渠”,在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学生也参加了挖土的劳动。

 

那时,十九中的校门朝南,学校里只有一栋教学楼,两栋宿舍,东边是一个礼堂,西边的平房作为学校的办公室。教学楼的北边有片小树林,树林的北边有几间实验室。树林的东边是操场。学校的北边,就是一片玉米地,玉米地边上便是一个高射炮阵地,虽然抗美援朝已经结束了好几年,但是高射炮还是始终警惕地瞄向天空。

 

我家搬来北京之后,就住在北大校园内北边的朗润园175号,这是一个小院子,四周由比房子高的小土坡围起来,比较僻静,土坡的后面是湖水,周围的环境很优美。我家住北房和东房,西房则是我父亲的得力助手唐作藩先生一家。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还不会骑车,从家里步行到学校,大概要一个小时,我要先从北大校园的朗润园出发,出北大南校门,穿过一条叫老虎洞的胡同,穿过海淀当时唯一的一条商业街,从八一小学门口过,然后顺着苏州街向南走,过了八一小学之后,路两边就都是庄稼地了。

 

当时我高一同班有位同学叫彭晓梅,名字像是女孩,实际上是一位高个子男孩,他因为近视,我因为是年龄最小(当时才13岁),所以我俩就并排坐在教室里的第一排,并因此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有段时间,每天上学和放学,他都骑车带我,省了我的力气和时间,直到后来我也学会了骑车。彭晓梅的哥哥叫彭修文,当时是中央民族广播乐团的指挥,那时还没有什么名气。

 

下图:彭晓梅和我

我的高中生活

 

高中毕业后,彭晓梅没有考上大学,后来进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工作,我们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1973年,北京成立了显像管厂,试生产了第一批9英寸的黑白显像管,显像管厂厂长送给他一只让他试用,他很忙,知道我是无线电爱好者,就转送了给我,由于有了这个对于业余爱好者当时最难找到的电视机部件,我就自制了一台9英寸的电视机,这是后话。

 

后来,彭晓梅突然得了癌症,住进北京市第六人民医院,他虽然知道自己活不长了,还是非常乐观,我们高中同学常去看望他,直至他去世。

 

在高中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比较好。那时,北京市经常组织中学生搞一些课外活动,让著名的数学家如华罗庚等做科普讲座,记得我去听过几次。在我高二那年,北京市举行中学生数学竞赛,在市里的比赛开始前,每间中学都先在自己学校里进行预赛,十九中预赛的时候我正好患感冒,所以没有参加。但是由于我平时数学成绩优秀,所以学校还是派我参加了北京市的竞赛。

 

竞赛分两场,第一场一个小时,就4道题目,第二场时间长一点,一共14道题。我第一场的题目非常顺利就答完了,到考第二场的时候,第一道题我做了一会儿,发现有点难做不出来,于是就立刻转做第二道,但是第二道也做不出来,只好做第三道,就这样下去,发现每道都不会,最后一道题,连题目都没有看明白。于是只好回头再来做第一道,做了一段时间,还是做不出,又做第二道……,时间就这样很快就过去了,最后到交卷的时候,一道完整的题都没有做完。

 

事后听说,第一场考的是书本知识,如果第一场没有通过,就根本没戏,第二场则全都不是书本上学过的,是考思维方法。我想这下全完了,肯定没戏了。等到最后公布结果的时候,北京市一等奖有10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50名,参加竞赛的有3000多人,我居然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的前三名可以免试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我现在只记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叫王志良,后来进了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是北大管弦乐队的队长。那天上台领奖的时候,有位也是得二等奖的同学在我面前要让我先走,我让他先走,让来让去。后来我考上北大数学力学系之后,他正好和我同班,就是马逢时。由于我数学竞赛的获奖,使我后来在期末的时候,还获得了中学生学习优良奖章。

 

我在初中的时候,写过一篇题为“我的志愿”的作文,说我要当一名拖拉机手,哈哈,那时受苏联影响,集体农庄就意味着幸福的生活。到了高中,想去清华学汽车制造。但是自从我在数学竞赛获奖之后,同学们都认为我应该去学数学。到填大学报考志愿的时候,我征求父亲的意见,他主张我学计算机,但是同学都说,计算机是应用科学,没有多少学术含量,所以,最后我的第一志愿还是报了北大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

 

十九中的高中生活,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例如我是在十九中第一次开始拉手风琴的,也是第一次看到下雪的,在广州从来没有见过雪是什么样子,下雪那天,我都没有心思上课了,眼睛一直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还有,在十九中的食堂里,我第一次吃到了一种主食叫做“糖三角”,当我看到菜单的时候,我还以为糖的价格是三角呢,当然,窝头也是第一次吃到。

 

读高中的时候,还有一些课外的活动,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扫盲,一个是参与农业机械化工作。

 

当时,我作为志愿者,定期到附近蓝靛厂的农民家里去给农村妇女扫盲,听课的人不到10人,全都不识字,有一块小黑板。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到这一带办事,还遇到了当年听课的学生,她热情地说:这不是当年给我们扫盲的老师吗?

 

十九中的北边是玉米地,再向北,就是六郎庄了,这一带都种植了水稻。这片稻田,一直延绵到西苑和颐和园附近,这里出产的水稻,就是有名的京西稻,一年一熟,米粒大而饱满,比南方的一年两熟的稻米好吃。每到秋收的时候,学校都要组织我们去割稻。高三那年,全国掀起了一股农业机械化的运动,学校派我们到附近农村去搞机械化,我就被派到了六郎庄,和村子里的一位年轻木匠一起研制插秧机。这位木匠还是很能干的,参照图纸,制作出了插秧机,它前面有一个斗,里面平放秧苗,操作者推着像小船一样的插秧机在水田里向前走,在人的操纵下,先用小铁夹夹住一小捆秧苗,再把它们插入泥中。由于这样的铁夹子并排有六个,所以推一下就可同时插六棵秧苗。我和他每天都在试验和改进这台插秧机,搞得非常有兴趣,而且插秧的效率要比人工提高很多倍,只有一点不愉快,就是经常挨蚂蟥咬。搞了一个夏天,这个插秧机也没有被采用,最后以失败告终,原因是:京西稻是精耕细作,求质量不求效率,插秧机的夹子容易损伤秧苗,所插的秧苗成活率不如人工。听说,那时当地农民有个嘲笑我们的歌谣:插秧机,插秧机,插死的秧苗一大堆。

 

半个世纪过去了,现在所有这些稻田都不见了,变成了海淀公园、高尔夫俱乐部和万泉新新家园等楼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