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国书画的常识

(2007-09-14 20:54:02)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艺术赏析

分类: 艺术*欣赏
    有时候很多很细小但是很重要的东西在我们脑子里很含糊,甚至容易被我们忽略。例如在这里的一些有关:
---------------
国画形式
---------------

中堂
中国旧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厅中间墙壁适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

条幅
成一长条形的字画成为条幅,对联亦由两张条幅配成。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无论书法或国画,可以设计为一个条幅或四个甚至多个条幅。常见的有春夏秋冬条幅。各绘四季花鸟或山水,四幅为一组。至于较长诗文,如不用中堂写成,亦可分裱为条幅,颇为美观。

小品
所谓小品,就是指体积较细的字画。可横可直,装裱之后,适宜悬挂较细墙壁或房间,十分精致。

镜框
将字画用木框或金属装框,上压玻璃或胶片,就成为压镜。现代胶片有不反光及体轻的优点。至于不反光的玻璃,不会影响人对画面的欣赏,所以很受欢迎。

卷轴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

扇面
将折扇或圆扇的扇面上题字写画取来装裱,可成压镜。由于圆形或扇形的形式美丽,所以有人将画面剪成扇形才作画,然后装裱,别具风格。

册页

将字画装订成册,称为册页。近代有文具店特别将装裱册页成本,以供人即席挥毫。册页可以折叠画面各成方形,而与下列长卷有不同之处。

长卷
将画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多是横看。而画面连续不断,较册页逐张出现不同。

斗方
将小品装裱成一方尺左右的字画,成为斗方。可压镜,可平裱。

屏风
单一幅可摆与桌上者为镜屏,用框镶座,立于八仙桌上,是传统装饰之一。至于屏风,有单幅或摺幅,可配字画,坐立地屏风之用。


---------------
绘画流派 |
---------------

六朝四家:
六朝指三国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皆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四家指东吴的曹不兴,东晋的顾恺之,南朝的陆探微、张僧繇。

南宋四家:
南宋画院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的合称。

元 四 家:
元代四位山水画家的合称。主要有两说:一是指赵孟府、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二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第二种说法流行较广。

明 四 家:
明代中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画家的合称。他们之间或师或友,关系密切,艺术风格各异,对后世颇有影响。

清 四 王:
“清六家”中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的合称。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受董其昌影响,绘画讲究笔墨技法,功力较深,又崇尚古人,不少作品趋于程式化,对清代山水画影响较深。

清 四 僧:
即弘仁(渐江)、髡残(石谿)、八大山人(朱耷)、石涛(原济)。皆明末遗民,他们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八大山人和石涛系明宗室,后出家为僧 ,髡残号石溪,与石涛并称“二石”。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八人的合称。他们的绘画题材和风格不尽相同, 由于都居金陵(今南京),皆有一定时誉,故称八家。当代金陵画家有:傅抱石、钱松喦、魏紫熙、宋文治、亚明等。

清 六 家:
是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

扬州八家:
清乾隆年间寓居江苏扬州的八位代表画家的总称。他们是: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少堂、郑燮、李方膺、罗聘。实际上不止八人,还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说法不一。他们多以花卉为题,也画山水、人物,不拘前人的陈规,破格创新,抒发真实情感,能诗、擅书和篆刻,讲究诗书画结合。此画派对近代中国画写意花卉的意趣和技法有相当大的影响。

海上画派
简称“海派”。其特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破格创新,个性鲜明,风格多样,重品学修养,和民间艺术有联系,趣味雅俗共赏,并善于借鉴吸收外来艺术。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等。

岭南画派:
民国初广东地区以高剑父为首,与陈树人、高奇峰等开创的新画风,简称“岭南画派”。这一画派注重革新,以传统绘画为主,吸收日本南画,即东洋水彩和西洋油画为辅,开创出一种既存传统风貌,又富新意新技法的画风。岭南派名家辈出,当代有: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

长安画派:
是指西安的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等人。赵望云是长安画派的奠基人,石鲁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的形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主题的新格局。用传统绘画的技法开创“黄土高原皴法”,用于表现陕北那种干涸、雄浑的独特地貌和风土人情。
---------
画种 |
---------

中 国 画:

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画科有: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鱼虫等。技法形式有:工笔、写意、白描、设色、水墨。设色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浅绛等几种。主要是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勾、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为表观手法。 由于书画同源,因此绘画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绘画材料用具,为我国特有的“文房四宝”。

水墨画家:

中国画的一种,用水墨所绘。讲究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 “墨分五彩”指缤纷的色彩可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来代替。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

小品:

中国画术语。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小品盛行于宋代,规格不定,有方有圆,画面虽小也不轻心率意。“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是以小见大的作品。

四君子画:

中国画术语。是指以梅、兰、竹、菊四种花卉为题材作品的总称。这类题材象征高洁的品格和正直、坚强、坚韧、乐观以及不畏强暴的精神。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愤懑之情,讲求文字修养、笔墨情趣,强调神韵与画中意境。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
书 法 |
-----------
书 法:
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结体、点画、章法,如疏密得宜,前后呼应,行气贯通等。书法注重笔法、笔势、笔意。

甲骨文:
也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镌刻书写在龟甲、兽骨之上,故此得名甲骨文。文字象形简古,内容多为卜辞或与占卜有关的 纪实文字。

金 文:
亦称钟鼎文。是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因多镌刻金属器皿上,故此得名。书体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圆浑古朴、,富有变化。

小 篆:
也叫秦篆;通用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来,今存《琅玡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铁线篆:
是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而得名。

篆 书:
字体名。(1)泛指汉代隶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甲骨文等。 (2)指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籀文(如石鼓文)、秦统一后的小篆及汉代的缪篆。籀文也叫籀书、大篆,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时通用于秦国。

隶 书:
亦称“佐书”、“史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

缪 篆:
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形体平方勾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意,故名。

章 草:
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是它保留了隶书等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正 书:
亦称楷书、真书。为了端正草书的漫无准则和减省汉隶的波磔,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形体方正,笔划平直,可以楷模,故名。

行 书:
亦称行押书,是介于草书和正书之闻的一种字体。相传为汉末刘德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辩,又比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

题 跋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作品上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写于作品前面的文字叫“题”,在之后的文字叫“跋”。馆阁体书体名。明、清时期科举考卷的字体,要求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样。到清代中期,要求更严,使书法艺术到了僵化程度。在明代此种书法叫“台阁体”,清代则叫“馆阁体”。因当时馆阁及翰林院中的官僚擅写这种字体,故名。后来把写得拘谨刻板的字贬称“馆阁体”。


-----------
金 石 |
-----------

拓 本
从碑刻、铜器上墨拓下来的书迹和图像。实物最早见于唐代。方法是宣纸受湿蒙于器物碑刻上捶拓之,使宣纸呈凹凸,蘸墨拓成。

篆刻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先秦及汉魏时期,篆刻印章由印工镌刻。到了元代,画家王冕开始用石料入印,明清时期印学日渐发展. 出现了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观,也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

金 石
古铜器、石刻的总称。“金”是指钟鼎铜器之类, “石”指碑碣之类。古代人多于金石上镌刻文字,颂功、纪事、寓戒。迄清代,金石考古之风大盛,成为新兴的专门之学。

寿山石
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产于福建。石料有多种颜色,透明如冻者名“:寿山冻”;纯净如羊脂者名“白芙蓉”;略呈透明,色为橘黄、熟栗黄、枇杷黄者名 “田黄石”。皆是印材之上品。

青田石
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产于浙江青田方山,色彩丰富,以青色居多,石质莹萃而呈透明如冻者名“青田冻”,还有“白果冻”、“兰花冻”都是入印土品。

昌化石
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产于浙江昌化玉石洞,有红、黄、褐色,以灰白色居多,质略透明,如熟藕粉者名“昌化冻”。上有鲜红斑块,或全红如鸡血凝结者名 “鸡血石”或“鸡血冻”。皆入印最佳上品也。

巴林石
镌刻印章的一种石料,产于内蒙古巴林右旗。


-----------
技 法 |
-----------

笔 墨
中国画术语,亦作今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 “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 “墨”是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认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章 法
在诗文中指作者安排全篇章节时的若干方法。在书画作品中一般指画面形象的轻重、浓淡、虚实等布局处理方法。

双 钩
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的轮廓,通称“勾勒”,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勾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多用于工笔花鸟画。又古时摹拓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勾出轮廓,也称“双钩”。

白 描
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即用墨线勾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

工 笔
中国画技法名。俗称“细笔”。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都是用笔巧密而精细。

写 意
俗称“粗笔”。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体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虽用笔简易而意全也。宋梁楷、明徐渭、清朱耷、当代李苦掸等均擅长此法。

皴 法
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用此法。雨点皴,亦称芝麻皴,范宽用此法。又有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等皴法。

没 骨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出物象。相传始于南朝,唐代杨升擅长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 “没骨山水”。明人董其昌、蓝瑛等仿之。北宋徐崇嗣画花不用墨线勾勒,只用彩色画成,人称“没骨花”。清恽寿平等仿之。
 
-----------
文 房 |
-----------

毛 笔:
用动物毛,多羊毛、黄鼠狼毛等制成的笔,用于写字、画画。

文房四宝:
指笔、墨、纸、砚,是书画用具的总称。 歙砚因产于安徽歙州(今安微歙县)而得名。今国四大名砚之一。

端 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因产于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

洮 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产于甘肃洮河而得名。

澄 泥 砚:
烧制而成的磨墨用具,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

宣 纸“
书画用纸。产于宣州泾县,在宣城集散而得名(今安微)。用檀树皮及稻草为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打浆后用手工抄造而成。纸质治白、绵密、柔软,经久不变,不易生蚀,便于长期存放,是我国主要的书画用纸。分特净、棉料、净皮三大类。存生熟之分, “生宣”经过煮锤或上蜡后称“熟宣”,几层合一加工制成,坚润似玉称“玉版笺”。

皮 纸:
书画用纸。产于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等地。原料大多为桑树皮、楮树皮、三亚皮及笋壳等。质柔而韧能经久不蠹。质地紧密坚实,宜书宜画,有非宣纸所能表现之韵味。 澄心堂纸书画用纸。是指南唐时期徽州所产的宣纸,坚洁如玉,细薄光润,长者五十尺为一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由于南唐李后主李煜喜爱此纸,特建造“澄心堂”存贮—故名。

毛 边 纸:
书画用纸。以福建将乐及江西泰和所产为佳,其纸用竹料制成,质细嫩,略似蛋黄色。纸面平滑,着墨即显,便于书写。

金 笺:
书画用纸。佳者用真黄金屑铺撤纸面而制成,铺满者为“泥金”。撒成散点者称 “冷金”。色有赤、青之分。此纸始于唐,千百年来,沿用此法而制。

墨:
写字、画画用品,是用煤烟或松烟制成的黑色块状物,也有用其它材料制成别种色的,用墨和水研出来是墨汁。


-----------
画 论 |
-----------

三绝:

中国书画术语。有两个说法:一是诗、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称为“三绝”;二是《晋书·顾恺之本传》,称其具有“才绝、画绝、痴绝”。明清之际,也有把 “画绝、书绝、才绝”称为三绝的。


六气:

中国画术语。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提出:“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妇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苗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六长:

中国画术语。是指绘画中六种长处。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面求长六也”。清代画家王昱《东庄论画》有六长之说,“骨气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六者一有未备,终不得为高手”。


六法:

中国画术语。品评人物画的六项标准。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列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现代钱钟书重新作了标点,“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要:

中国画术语。是对中国画创作提出的六个要求。有两种说法,一是五代荆浩《笔法记》:“夫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采自
然,似非因笔。”二是北宋刘道醇《蚤朝名画评》提出识画之诀,“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格制俱老,变异合理,彩绘有泽,去来自然,师学舍短六条。”


三病:

中国画术语。指用笔的三种弊病。是指:“板、刻、结”。板者,腕弱笔痴,全亏取与,状物平扁,不能圆浑也。刻者,运笔中疑,心手相戾,勾画之际,妄生圭角也;结者,欲行不行,当散不散,似物凝得,不能流畅也。中国画重用笔,重视线条美,画中无线条,谓之“无笔”。

形似:
与“神似”对称。中国画术语,指艺术作品的外在特征,形似与神似是统一的。“以形写神”没有形不似反得其神的, “形似”为绘画的始基,于形似中求神似, 仍为
艺术造型之终极。
神似:
与“形似”对称。今国画术语。指主客观相统一,由事物表象到意象的深化。“神者形之用,形者神之质”,“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故“形神兼备”是绘画艺术的定论。

三品:

是指品评中国画的三个等级,即“神品、妙品、能品”。唐人曾把每品分三个档次,上、中、下共计九品。



-----------
其 它 |
-----------

真迹:
指出于画家、书法家本人之手的作品,它区别于临摹的或者是伪造他人的作品。赝品是伪造出来的,是假的,它区别于原作或真迹。

册页: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有推蓬式、蝴蝶式、经摺式三种。也有裱成单片,称“散装”。一般册页均取双数,少则四开、八开、十开,多则十二开至二十四开或更多,上下加板面,便于欣赏、保存、携带。

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常用纸的尺寸:
一般为三尺宣、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一丈二尺、一丈六尺。

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国书法概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