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水文化(转)

(2008-07-25 21:38:06)
标签:

读书

杂谈

分类: 转贴美文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水文化(转)

    失意和哀怨是人生常见的情感。中国文人,在哀伤袭上心头之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水。古往今来,许多不得志的文人多遇水而吟诗作赋。孔老圣人早就有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仕途失意时,就想乘桴入海,弃绝尘世,这几乎成为后世文人的通病。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知识分子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济天下”,这就产生了许多的仕途失意和哀怨,就连我们认为最为洒脱、最为浪漫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未能摆脱它的束缚。面对仕途失意,他发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哀叹。
     宦海沉浮不定,被贬为黄州提刑的苏轼这一天来到黄鹤楼上,长江、汉水,波涛滚滚,自西奔流而来,气势雄壮,诗人由江水的翻腾,联想到自己被黜、被捕、被贬,伤感之情油然而生,发出了“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的感慨。
    苏东坡从长江岸边走了,100年后,辛弃疾又来了。他登上高高的郁孤台,眼望滔滔江水,想起中原仍在敌手,收复遥遥无期,人民流离失所,空洒几多热泪: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作为臣子和诗人的李白如此,苏轼如此,辛弃疾也如此,那么作为一代亡国之君的李煜又如何呢?14年纵情声色,而后成为亡国之君的李煜用长长的江水作比喻,把人生失意之后的愁情写到了极致。当昔日的春花秋月、玉砌雕栏都已转瞬即逝,寒风冷雨把一切打得粉碎,幸福的日子转眼成云烟之时,他发出了如此悲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好一个“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作“一江春水”不是新鲜的主题,欧阳修《踏莎行》中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中说“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里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句子。这些无一不是用流水显示愁怨。面对古人,不管他们是失意也好,哀怨也罢,水毕竟曾是先人的寄托与慰藉,我们对于水,应该怀着深深的敬意。
    茫茫宇宙,人如一叶浮萍。李白曾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他将天地比喻为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的临时旅舍,实际上是指生命短暂的人,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有如一次漂泊。
    水是无依的,漂泊也是无依的;水是凄柔的,漂泊也是凄柔的;水是悠长的,漂泊也是悠长的。所以,我们古人常借水来寄托这种漂泊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