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利浦-比佐被公認爲世界第壹流的啞劇表演藝術家。在波爾多,年僅8歲的他結識了Mime
Marceau, 由此便結下了與啞劇藝術的不解之緣。伴隨著Jean-Louis
Barrault的鼓勵,他壹邊自學,壹邊在波爾多和巴黎的小劇場中磨練著自己的啞劇技藝。
在20歲那年他獲得了國際啞劇獎。從那時起,他便忙于穿梭世界各地,向成千上萬的成人,孩童,殘疾人,聾啞人和自閉症患者表演和傳授啞劇。他先後在法國波爾多和馬賽,美國,黎巴嫩,玻利維亞和巴基斯坦開辦了自己的啞劇學院。30年的巡回演出,Philippe
Bizot的角色在教師,導演和啞劇表演者中轉換。透過他精湛的默劇技藝,壹個個電影和小說中的人物如降臨人世般活脫脫地呈現在觀衆面前。如《侯爵》(Marquis
de Roland Topor 1990); 《賦格的藝術》(L’art de la Fugue, 1995)
;《幸福之路》(Les petites étapes du
bonheur,1997)這位孤獨而謹慎的動作詩人,如同他自己形容的那樣是壹個“活躍的靜修士”,往往能在兩個國家或兩場戲的間隙抽出時間來畫水彩畫,筆觸壹如他的啞劇:細膩,精致,溫柔卻又意境深遠飽含諷刺和神秘。
啞 劇
Pantomime
不用台詞而憑借形體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形體動作是啞劇的基本手段,它的准確性和節奏性不僅具有模仿性,還應具有內心的表現力和詩的意蘊。公元前3世紀,羅馬已有啞劇演出。在英國和法國,古代醜角的無聲表演多在大型戲劇演出之前進行。現代啞劇源于法國啞劇表演大師德布洛(1796~1846),他創造了壹個人物形象比埃羅,圍繞他編演了壹系列啞劇作品。當代啞劇有獨角戲,也有集體啞劇,演員表演時大都勾畫出白色臉譜。著名啞劇表演藝術家有C.卓別林(英)、M.馬爾索(法)、莫爾肖(奧地利)等。中國已有啞劇表演的片斷,但作爲壹種獨立的戲劇形式,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出現,是從西方借鑒而來的。

昨天,法國啞劇大師菲利普·比佐應邀來到朝陽區文化館,與北京藝術類院校學生就啞劇這壹特殊的藝術表演形式進行了交流探討,大師形象生動地指導讓學生們感受啞劇藝術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