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读萧伯纳戏剧《圣女贞德》
(2012-01-27 18:38:54)
标签:
萧伯纳戏剧圣女贞德读后感文化 |
分类: 书评影评 |
读萧伯纳戏剧《圣女贞德》
六幕历史剧+尾声
故事梗概:
十五世纪的百年英法大战背景中,法国的民族英雄,少女贞德率领法国军民抗击英军,收复城池,但最后被出卖,并被宗教法庭判处火刑的历史故事。
来自洛林省的乡下少女贞德,以自己最惊艳的魅力出现在一个贵族城堡前,她的要求简单却又那么惊世骇俗——参军打仗——给她军装和战马,她要去说服太子抗英。
来到皇宫的贞德,唤醒了平庸太子的爱国之心。她得到了军权,身穿铠甲,率领军队奔赴前线。贞德来到奥尔良,她的信仰带来法国将军杜诺瓦久盼的西风“奇迹”,法军一鼓作气攻下了被英军占领的奥尔良。法国军民一扫颓气,重拾民族和宗教信心,趁着胜势,收复城池。
少女贞德军队的所向披靡引起英军的巨大恐慌,而她在民众中的巨大威信同样引起法国教廷及权贵的不满。英军首领收买了法国叛军中的叛徒,在战场上偷袭,俘虏了贞德。
经过漫长的辗转和各方的较力,宗教法庭决定公开审判贞德。贞德对自己信仰的坚贞和独立精神,让自诩为上帝的人间代理机构——教会权威受挫,视其为异端。贞德待人的平等真纯和追求自由的独立精神,变成她目无法纪目无尊长的罪名。贞德对世俗人性的无知,让她被出卖被疏离。不管是受惠的法方还是受挫的英方都没有人为保存她而做出努力,各种被吓到被威胁的世俗势力都使出全力去扑灭她。她最终被逐出教会,被法庭处以火刑。
数十年后,当战争结束,人们开始重新正视当年轰动欧洲的贞德案。被贞德加冕的法王为贞德平反,当初判决他的宗教法官亦被人们唾弃,下场凄惨。
1920年,贞德被最高宗教机构册封为“圣女”,为她自由勇敢虔诚的一生奉上冠冕。
萧伯纳的戏剧以幽默和深刻著称,所以在尾声中,一部带着悲壮的现实历史剧,变成了幽默的魔幻现实剧。六幕正剧中的人物悉数登场,交代自己的结局,将自己在贞德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和贞德在他们生命中所起的作用,用幽默讽刺的笔调一一总结,留给后人以思索空间。
人物和意义:
贞德:作为传奇主角,贞德这个人物最世俗的戏剧性首先来自女扮男装这一点吧。撇开重大的历史背景,人物特色中最抓人眼球的,便是这个女人的“男人婆”气质。和中国的民间女英雄花木兰不同,贞德穿上铠甲保家卫国,并非有代父从军的家庭“孝道”思想的局限,她是纯粹的个人责任感和爱国心所致,她听见的上帝的“声音”,是她质朴热情勇敢自由的天性引发的超越性别的一个具象化动力。这种动力,因为其不参杂任何私心私利而让人尊重敬仰。
贞德从乡下少女到民族宗教领袖的成功,是人们在生存和精神处于低地时,对无所畏惧的热情,平等奔放的自由的最大渴求。这个品质基本是所有历史上成功的领袖的特质,但这份特质出现在一个十七八岁的乡下少女身上,就撞击出更耀眼的戏剧光芒,因为这带上一种“天降大任”的自然奇迹效果。
贞德从创造奇迹的“圣女”到烧死在火刑架的“异端”的悲剧结局,亦同样是因那“品质”造成,即中国最古老哲理阐述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她的虔诚与梦想,反衬出教会的世俗市侩;她的勇敢与热情,反衬出封建皇权的软弱冷漠;她追求的自由平等亦成为被禁锢太久的大众心底奢望却不敢奢求的东西。于是,成就她的高尚品质同样成为毁灭她的“罪证”。综合各方,贞德带来的“希望”成为所有人害怕的“瘟疫”,因为上层不愿面对失势,下层害怕面临失控,于是,上下一心,毁灭了那份耀眼得世俗人等无法承受的“神圣品质”。
从某种常识来说,贞德死得其所。因为人们需要偶像来拯救精神,但更害怕“品质”会破坏生活。所以,“偶像”必须高出地面远离人群,那偶像就必须死去再搬上神台,供人作为“精神”来朝拜,与现实无伤。
查理七世:不了解西方历史和政治,于是这位皇帝的名字和政绩,对我来说便是因为“圣女贞德”才得以存在。戏剧中,查理七世是一个外表猥琐丑怪,最穷酸的平庸皇族。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查理七世变得亲民而可爱,因为他一反人们对“皇帝”的固有印象,他的无威仪无性格无志向无责任满足了普通人对权势的鄙夷心态。
贞德挽救了法国国家危机,查理七世原本应是最大的现实收益者。但从头至尾,他没有表现过对贞德的感激,因为他的小人物习性,他的人生追求只在乎温饱闲散。在贞德被宗教法庭判处火刑的过程中,他也从未施以援手,同样是因为他的小人物心态,他不稀罕贞德带给他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去维护它。
责任与生活,查理七世显然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恰好和贞德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农村里的放羊姑娘,选择了保家卫国,皇宫里的穷酸国王,选择了混日子。换个说法,也正是查理七世这个人物的平庸,成就了贞德的显赫。
杜诺瓦:法国的抗英将领,其私生子身份成就了戏剧中的一种象征主义——反抗命运,承担责任。作为军队首领,他和贞德是盟友。他和贞德的关系在弥漫的勾心斗角中显现出一丝难得的纯洁。作为一个等待天命(西风)的男人,贞德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获胜的要素。他和贞德并肩作战,共同承担责任和使命。但是,“保守”限制了他们的友谊。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听不见上帝的指示,他不会冒超出预估的风险。他的“克制”,注定了他的凡人命运。另外,他同样代表有产阶级,战场之外,他和贞德不存在实质的友谊。
最后的尾声中,杜诺瓦有一段表述,说贞德被烧死时他在战场打仗,无法分身相救,这里便透出了他人性中的虚伪。他和贞德的友谊产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归根结底——利益结成同盟,阶级难以逾越。
戈尚:法国主教。作为烧死贞德的直接宗教人士,戈尚有一个很悲惨的人间结局,据说被鞭尸之类。戈尚要置贞德于死地从他本身看来,绝非利己行为,而是为维护教会和“教会的上帝”的权威。他无数次劝贞德忏悔——为她跳过教会直接听命于上帝的僭越行为。他们争执的焦点其实是“上帝属于组织还是个人”的问题。属于组织的上帝,用圣命要求民众服从与供奉,属于个人的上帝,用智慧和直觉教人们反抗生命中的桎梏。简单说来,真理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还是极少数人手中?
前者让我们安全,后者让我们自由。觉醒是一种机缘,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听见上帝,问题是,我们肯不肯相信那些掌握了真理的少数人呢?戏剧中最戏剧的尾声中,贞德因人们对她的怀念和赞美希望重新复活人间,于是,唱诵赞歌的各色人等倏然转身作鸟兽散。
其实凡人最喜欢的真理,作为传说存在就可以了。
2011-12-7
Pool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