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涂鸦,想起什么写什么 |
被8牛点名,让谈谈自己喜欢的10部电影,这又是一个难题。
从录像带时代,到CVD到DVD到D9,这些年我到底看过多少电影,真的很难计算了,大概2000多部总是有的了。千分之5的选择,真的难,而且,因为心情和看电影的状态的原因,同一部片子,不同时期看,经常会有不同的感觉,我好好想想再回答吧。
不过,我倒是记得一部片子,是前不久有朋友来,我推荐他看的,《柏林苍穹下》,两个特别不象天使的天使如此深沉的优雅的忧郁气质很让人心动,整个片子弥散着一种奇怪的氛围,我说奇怪,是找不出合适的词形容,电影、音乐、舞蹈都是不需要理由和逻辑的,更很难用文字形容,艺术某些方面相通,但某些层面,却无法相互解释。
而且,最近我心思不在电影上。最近好像好电影不多吧,看了几个,开了头,就猜到了结尾,有些过于神神道道,有些过于讲究镜头和节奏,匠气,是一切创作的天敌。
最近我的乐趣在读经书,赫赫,已经有人问我是否在修行,哪跟哪啊,我还读生物学的书呢,难道我是准备开养殖场或者准备做试验自己个生个孩子了?哈哈,我读佛经,是出于爱好,我也读圣经、古兰经,也读老庄和孔孟,在我的世界里,他们都是哲学家,而不是神,不是圣,不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唯一的ONE”。
我曾经是匹野马,狂放不羁,家里大人怕我废了,所以对我管束极严,管大发了,性格变的更极端,我可以安静的象死水一潭,也可以暴烈的象岩浆喷发,我认为这不好,尤其我当了爹以后,就希望自己做个合格的爹,不让儿子尊重我,不让儿子怕我,希望儿子能把我当哥们看待,并且,以后我老了他还继续带我玩。读书,如果有什么现实的目的,这就是。
每本书就是一个人生,每读一本,就是经历一种人生,而经书,能几千年的流传下来,不仅仅是内容,还有它的叙述方式,结构,角度以及进化能力都达到了几乎(能用这词吗?)完美的境地。经书是无数种人生的集合,而作为渺小和有限的人,(进化的比蟑螂和老鼠时间都短)只有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命过程,才会把每一天有意思的度过,不管多快乐,不会抓狂,不管多痛苦,不会崩溃,面对了自己,也就面对了时间,面对了所谓的,人生。
面对自己是最难的,因为必须有内视的能力,肉身既是灵魂、思想存在的基本,同时也是灵魂和思想的牢笼,在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自己都是镜像,我们自己想像的自己往往是真实的自己是不同,或者完全相反,因为,我们有欲望,有完美的欲望,我们很难区分,那个整体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我们想像或期待的真实。
举个小例子,我最不喜欢看采访我的录像,采访的时候我觉得我状态很好啊,但看录像的时候,我常常发现我怎么老皱眉头呢?我怎么有点装呢?我怎么词不达意呢?我怎么这么傻去接受采访呢?等等等等,用外人的眼睛看自己,能看到很多的不同。
经书,就是你可以寻找并使用的那个外部的眼睛。
但西方的,和东方的,不同。说具体些是希腊文化圈影响的区域和中华文化圈影响的区域的哲学态度非常不同。
西方的哲学是世界观,是努力站在世界的尽头回望故乡。。。。。
东方的哲学是人生观,这寻找原点然后遥望不可知的那边。。。。(彼岸?)
这要说明白,可能我还需要认真想想,暂时说些我的零散的思考吧,即使,上帝在那头笑的已经直不起腰来了,没关系,我们私人关系不错,随便乱说,他也就是笑笑。
西方哲学常站在世界的尽头回望,因为尽头不是故乡,所以会下意识的问自己“我从哪里来?”
这种思维方式会影响人的行为,比方说,他们一直试图走的远些远些再远些,因为爱思考的他们相信世界的尽头一定不是尽头,在探究“更远”的过程中,他们发展航海、发展航空、发展航天。。。。他们探险、他们让人和动物杂交,他们。。。。所以,他们注重团队精神,团队要保持活力,就要制定规则,规则要想有效,就需要制横,要制衡,就需要民主,要想民主就要继续修订制衡能力,(再倒着念回去,懒的打字)总之,因为“思想的肉身”走的远,最重要的就是记得自己的故乡,记住每个细节,你看,西方人连地址都是先告诉你他家是几号,那栋建筑,那条街,那个区域。。。。那个星球。
很典型的从自己最熟悉的细节开始回忆。
东方哲学不同,是人生观,我们不关心世界,我们关心“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脚下那个点当做世界的原点,我们因此是站在世界的原点向远处眺望。我们更感兴趣的是问“我们向哪里去?”
我们研究“人心”,东方哲学说的“心性”“心学”“悟”“智慧”“那啥和那啥等等”都是。
结尾我得写下来,我认为重要。“欲得大光明,先做大畜生”赫赫,重视自己,有自己的追求,但又把自己放在极低处看,人生,其乐无穷。
(糟糕,电脑没电了,还能5分钟,先到这,明天再接着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