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美德》思考
(2020-12-29 10:03: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毛姆写短篇小说,总喜欢欲擒故纵。但凡前面写人间美满,夫妻恩爱,那么后面肯定就是要分手的事情。如果说毛姆短篇小说的好看,无外乎故事一波三折,读者看似摸着边了,知道下面剧情的发展,可惜,再一看,却不是按照正常牌理出牌,反而出现了人性的弱,怯懦,等等外在因素的考量,并不是能够像小说中的主人翁想象的一般,一切就美满了。不是。如果按着一泻千里的路子写下去,故事肯定就不好看了。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看似不合理的结局,却又在情理之中。一切的悲剧,都是当事人自我美好的想像。不珍惜当下,失之千里;以为攥住了宝石,却是一把沙子,握的越紧,失去的越多。这就是现实。
《美德》说的是我在婆罗洲认识的一位年轻的地方行政长官叫莫顿,才28岁,有激情在状态,特别是修路,一定要实现目标。其中有个故事,打算把一段路分包给一个中国人,但索价过高,谈不拢。眼看工程耽搁,一天早上,听说中国赌场斗殴,承包商打了一个苦力,伤势严重,莫顿判了其十八个月的劳役,一个子没有去修那段难修的路,他还答应如果路修好了,他就把剩下的刑期免了,把服劳役的人高兴坏了。每年这些地方的白人,总会回到派驻国英国度假。一天,我在街上闲逛,遇到了回国度假无所事事的莫顿。我带他去和热心朋友查理夫妇吃饭跳舞。查理夫妻是朋友圈里最恩爱的一对,结婚十六年,从来就没有吵过架。查理五十五岁,玛格丽也人到中年。玛格丽和莫顿跳舞,陷入莫顿的追求之中。玛格丽有个闺蜜叫珍妮特,玛格丽隐私她全知道,也鼓励玛格丽冒险,并说,等莫顿假期完了,一切就回归正常。可惜,玛格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莫顿回到了婆罗洲,玛格丽却不能回到原来的生活,开始厌倦查理,和他争吵不休,查理说玛格丽可以作莫顿的母亲而不是妻子,想劝其回归。但玛格丽深陷其中,最后干脆当晚睡在沙发上(从来没有分居过),次日就搬了出去,变卖首饰在外租了房子。等待着到婆罗洲与莫顿相聚。查理开始大量饮酒,最后吃多了安眠药去世。此时,玛格丽收到莫顿来信,说是婆罗洲偏僻古板,为自己职位考虑,流言蜚语,生活艰苦,劝其回到其丈夫怀抱中去。男人回到婆罗洲已经适应原来的生活,尽管当时真情实意,也只是抱着一时寂寞寡欢的心情。此一时彼一时,不可信。而女人表面上和闺蜜说是一时之欢,真实情况却是难以丢舍付出真情。可惜,旧爱已经失去,新欢却不接纳。成为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的寡妇。最后结尾也有趣:
“哎,不幸中的万幸,查理买了人寿险。”珍妮特说。我转过身直勾勾地望着她。“你居然还可以说我愤世嫉俗。”我甩门而去,这里就不重复我冲她说的那些粗话了。不管怎么说,珍妮特还是不错的女人。我常常会想,要是娶了她,一定会有不少乐趣。
潜在含义明确在说,都是你这个闺蜜在里面瞎出主意,瞎搅屎。“美德”又是什么呢?用珍妮特的话来说,“她可不是个水性杨花的女人”。一场美丽的邂逅,却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关系,只是跳跳舞,说说话,谈谈心。一个二十八岁年轻男子度假时不懈地追求,一个五十岁女子的把持不住,以为是真心相爱,其实是一场邂逅而已。男子离开,一切就烟消云散,作家我认为,不如就痛快地玩一回,然后各自干各自的事情去。免得难忘今宵,还想再续前缘,执手到老。这都是虚幻。坚守美德,最后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