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网生代”电影
(2014-08-05 03:28:21)
标签:
网生代郭敬明韩寒老男孩王旭东 |
[概念]
【特点】
“学院派导演”代表作:《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编/导:肖央),《脱轨时代》(导演:五百),《飞行日志》(编/导:韩可一)等
“网生代”电影崛起的标志性时段为:2014年暑期的中国内陆。
【扩展阅读】
分析“新生代”和“网生代”电影及导演群,其迥异和规律是有迹可循的。我把他们大体分为三类,这也将是中国乃至世界电影主流商业片的三大类别。
1)学院派:录像带的一代。是指在专业艺术院校,受到过良好的影视、戏剧的教育,混同着中国录像带、VCD/DVD市场的蓬勃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影人。这一批导演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来自电影导演专业,而是如美术、广告等其他专业。
特性:
姿态:激进文化消费主义。为小资影迷代言。(如:自己借筹钱拍戏,自己海外公关)
本体:强调电影与现实的联系。
策略:由电影话题放大到社会话题。抄袭、借鉴;类型电影的本土化改造。
旨趣:模仿美学。概念先行。通俗文艺片与类型片的混杂。
发展:作者性减弱,类型性渐强。通过的不断的矮化、弱化作者性,满足类型电影的创作。
代表:陆川、宁浩、乌尔善、金依萌、陈耳等
对第六代向新生代转型起着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是宁浩。他是从《香火》《绿草地》带有明显文化启蒙性作品,迅速转型为模仿外国类型片的创作道路上。
2)演生代:演员转型为导演。
姿态:机会文化消费主义。为自己及自己的电影偶像代言。
策略:身份话题。片场经验。身份的叠加。
旨趣:自我经验美学。自恋。偶像电影史。
发展:主观感受。演与导的名利权衡。
代表:姜文、徐静蕾、徐铮、赵薇、陈思诚、邓超等
3)网生代:是指在互联网社会语境下,从内容、传播、评论、产业等各方面发生的一场电影新变革,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只分“网生代”前和“网生代”后。
特性:
姿态:渐进式的文化消费主义。为碎片化的网络流行产品代言(图文、流行歌、流行语、视频、社会话题等)。
本体:强调生活的现实与网络的虚拟的杂糅与关联。
策略:社会热门话题。广场效应。互动、同构、并置、游戏。基于粉丝的口味设计较长产品线。
旨趣:接受美学。公共话题。
发展:将广泛商业元素进行类型化、流行化编码,以黏合、扩大更多粉丝。
代表:郭敬明、肖央、韩寒、五百等
“网生代”电影,又可分为“泛学院派”如:肖央、五百和“跨界派”如:郭敬明、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