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喜欢过《甲方乙方》、《爱情麻辣烫》的朋友,不能错过在影院与《北京爱情故事》的相遇。从影片的类型与结构上,它们都是若干个充满爱意的戏剧片段组接成的长篇,试图从更广阔的维度,展现中国都市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叙事的完整性,影调叙事,主题的升华/有价值判断的结尾,导演的电影化等方面,《北京爱情故事》一胜多筹。关于“性欲”、“纯爱”、“亲情”、“房车”、“北京户籍”等相关的文化、社会等话题,估计热议的不少,就不多谈了。我主要从影片“电影化”的角度,表述以下,供大家指正。
作为一部标准的无缝现实主义影片,类型清晰,节奏明快,单元内叙事亮点十足,台词精道,表演张弛有度,可信有力。足以证明陈思诚在编剧技巧、戏剧化处理上起点很高,在自己出演及指导表演上拿捏有度。编导陈思诚较为出色的完成了他的电影处女作,其类型片的驾驭能力和创作的自觉性超过了大多数华语导演。
影片编制了少年、青年、中青年、中年、老年五组爱情短故事,在结尾得到整合与揭示——既是五对恋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对恋人的五个阶段的爱情故事,有喜有悲,有欲有爱。引用著名喜剧理论家陈孝英的一句话:哀泪笑洒过一生。
108分钟左右,正片最后一个镜头:摄影机从病床上病逝的斯琴高娃,推向前来探望的她的亲友(法斯宾德式外环),推出病房,我当时就在想,斯坦尼康/主观镜头,惯常是在恐怖片中出现,也就是“鬼/灵魂”的视点,此时斯琴高娃的画外音响起(关于对人生和爱的感悟、喃呢),我们跟着摄影机看到医院里的众人也发现编导巧妙的将影片其他四组爱人编制在医院这个空间,最后推向一扇通往“光亮”的门,渐白,字幕起。全片最长一个镜头,结束了正片——人物与戏剧空间的处理,不禁让我想到了1994年奥地利名导哈内克的杰作《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最后的段落。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性,同时升华了影片的主题:爱,有形还是无形?!可以说,这个斯坦尼康技术下的长镜——通过摄影机体现情感、揭示主题,在华语影坛当属翘楚。还有,全片主人公们处于顺境时,多以暖色,逆境时多是冷色,其影调叙事之精准不逊吕乐对冯小刚电影的贡献。帮助过徐铮《泰囧》、管虎《杀生》王家卫《一代宗师》的摄影指导宋晓飞,对全片贡献巨大。对应结尾这样的处理,也解决了我在观影时对影片序幕的质疑:为什么要以陈思诚被撞死作为序幕?全片是建立在假设死亡的前提下,来反观爱情生活,带有强烈的忏悔性思辨——借片中的台词:爱情就像鬼,都听过都没见过…爱情,它存在吗?
影史告诉我们,会运用“对比”这一电影修辞的,是聪明的导演,因为它简单有效、多快好省。陈思诚基本做到了:5分钟左右,在迪厅猎艳的程思成,在高处搜罗靓妹,一组各色丑女闪现后,女神佟丽娅从左侧入画(高柔光、升格)。陈思诚一见钟情;65分钟左右,少男通过玻璃窗窥寻心中的女神,先是几个乐团丑女入画,接着女神出现(更强烈的高光)——这两处是利用空间取景“以丑对比出美”。44分钟左右,从一而终的余男为了出轨的王学兵伤心欲绝的坐在公车上,看到一对学生情侣亲昵,宛若十几年前的自己,泪如雨下——以他人的甜美对比自我的绝望,以历史的甜美对比现实的痛苦。陈思诚奔跑寻找、余男快步寻找,都已环境/人群虚焦对比人物实焦来表现人物的彷徨无助的心理。(是否用了王家卫的停格加印手法,有待再看一次再确认)
96分钟左右,陈思诚又给我带来了一个惊喜:王庆祥带相亲对象在电影院看3D版《泰坦尼克号》电影。剧中“死了都要爱”的段落与本片从主题到文本有着高度的互文关系。王庆祥的一句:我心里有人。又将剧情翻转一次,悬念与趣味兼得,很久没在华语影片中看到这么巧妙的“媒介自指”了。
几处心理现实/超现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游戏感,也暗合了“电影作为游戏”这较新的世界电影创作潮流。8分钟左右,陈思诚遇到情敌,画面右下角出现了数码倒计时,场面也被游戏化/夸张化(与2010年埃德加·赖特执导的《歪小子斯科特》情敌见面段落处理相仿);36分余男在迪厅在被男人侵犯之前,男人成了余男丈夫,余男拒绝了他;89分钟少男骑单车等红灯,忽然腾空而起成为超人。我完全肯定陈思诚的创作意图,但处理手法可以更好,如果将几处心理现实/超现实段落,结合上下文通盘考虑,在现实转到超现实时的剪辑点、光效、音乐等方面的处理可以更加统一、易于识别,对突出影片风格及艺术性大有好处。华语影片中《三峡好人》飞碟转场、走钢丝、纪念塔腾飞三个超现实段落处理是非常到位的,有这强烈的文本和文化价值。
本片还值得称道是对软广植入的处理,当属华语电影的佼佼者,基本做到了平滑、无缝。我就不在这里分析了,留给大家去影片中寻找…
面对这样一部完成度较高、硬伤较少的华语类型片,如果说还有值得商榷,则是对陈思诚等主创参照更高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影片在“舞台化风格”与“音画关系”两大方面中,亮点与弱点,并存。
陈思诚与姜文、张一白、张扬、张猛、刁亦男等这些中央戏剧学院出身的电影导演在空间取景与场面调度的处理上有着浓烈的“舞台化”印记。视平线视点+微仰机位、横移镜头(我称其为戏院10排10号视点)人物侧入画等基本构成了本片的基本镜语。“舞台化”调度中有两个段落的处理,非常精彩。一处是在79分钟左右,两小无猜的少男少女坐在公交上,听音乐,两人手、眼传情(特写)细腻,传神。另一处是王庆祥、斯琴高娃等四人相亲/群戏在吃饭前的段落,老戏骨的面部微表情精准丰富,视线剪辑匹配到位,带入感十足,极具戏剧张力,但人们落座后,先后两个横移镜头(中景)造成了一定的割裂感。如果人物落座后,多几个夹菜、吃饭、眼神交流的镜头,再以中景镜头转场(表示时间的流逝),更能强化人物的个性。19分钟左右,佟丽娅母亲上门拒责程思成段落,一惯的水平视点和一个法斯宾德动力框镜头,都较好的表现了两人地位、心理的悬殊,那个高机位俯拍镜头显得不合时宜了。转场手法比较单一:摄影机由左向右的横移转场近十处之多。
在音画关系上,有一处处理的非常巧妙:16分钟左右,王学兵、陈思诚等三兄弟吃火锅,一个要“结婚”、一个要“离婚”。台词“离婚”一出,同时转场到耿乐出示离婚证给佟丽娅。如此交叉剪辑了几次,巧妙的建立了两个戏剧场面的互文关系,声画匹配剪辑,干净活泼。如果再能利用两个戏剧场面的环境音或对立或连贯进行声音剪辑设计,更能增强艺术趣味。激赞梁家辉、刘嘉玲段落画面的处理。两人坐下吃饭,一组特写对切,很长时间这对爱人并不在同一画面内,即便在也是分列画面两侧,这种“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直到后半段梁家辉走到刘嘉玲的身后(景深处)、两人分列泳池的两端,在释怀了“心结”后,两人搂在一起出现在画幅中间——爱情真正转化为亲情。79分钟,少男少女一起听耳机,音乐从有源过度到无源,很自然。只是有源过度到无源的声音设计,可以贯穿影片,如27分钟摩天轮、74分钟少男送水等段落都有机会加以利用。
细想起来《北京爱情故事》以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亲情”作为尾声,与《甲方乙方》相仿,是聪明且尊重观众、爱观众,观众也必将以票根,回报所有的主创的付出和努力。爱,结结实实的存在!
注:时间仓促,没能记下人物的名字,只好用演员名字了,见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