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胡金铨
(2012-08-01 10:58:11)
标签:
胡金铨武侠侠女郎云谭力耕娱乐 |
文
作為影迷草根,本無資格書寫心中最敬仰的電影大師。承蒙恩師郎雲先生和譚力耕老闆錯愛,時逢“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在臺啟幕之際,信筆塗鴉是以備位充數、忝列門牆。條件所限,我只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看過《龍門客棧》(膠片放映),其他影片是通過互聯網、光碟欣賞,胡導文字著作並未完整讀過。能作拙文,全憑胡導電影及諸多前輩研究文章引領,供大家指正。
就與作者電影對應的類型電影而言,除好萊塢以外,為世界類型電影做出貢獻的,有二,一是,印度歌舞片,二是武打動作片。胡先生之功,不僅脫武打電影之俗趣,將中國武打動作電影推至世界電影類型殿堂,開宗立派。大漠、客棧、竹林、古刹、俠女、書生、宦官、鄉野、江湖、廟堂、鬥志鬥狠、虛實相間的武打設計等等已成為武俠/武打類型片的典型符號,為華語乃至世界武打武俠創作者,提供了豐厚的文化、美學資源。胡金銓之於武打片,猶如福特之於西部片,希區柯克之於驚悚片等等——則早被前輩們所概括。
兼具作者和類型兩大電影領域成績斐然,電影之外的繪畫、文學、書法、理論研究等領域的貢獻,也備受關注。電影中字幕與圖像與敘事的關係,當屬電影語言學、符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遺憾的是,華語影壇鮮有人重視。胡導是較早作此方面自覺研究、實踐的導演,而且觀念比較超前。我贊同留法學者黃海滔兄觀點,胡導書法與電影有著密不可分關係。中國人講“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胡導電影的字幕多是自題的,可見胡導對書法的喜愛與鑽研,如“山中傳奇”中的“山”字,則具篆隸遺風,功行草,另有創新,與影片旨趣相得益彰。
胡導作品其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隨時間延宕,光彩愈加奪目,愈加為世界各界所珍視,愈加使得我輩學習、推廣、實踐。在華萊塢、亞萊塢充斥華語電影市場的當下,絕大多數的電影人早已淪為精神侏儒,追求民族性、民族化表達的電影更是鳳毛麟角。藉此舉辦胡導作品展覽展映,重拾胡導遺作《華工血淚》其現實意義、歷史意義、文化意義已經超越兩個專案本身,我視為全面振興中國電影之源點,一掃影壇萎靡之風。
“我學習、涵泳於中國藝術的無限傳統之內,自知戲劇世界中許多高度的象徵技巧多有其悠久深厚的民族根柢,這些'應用之秒存乎一心'曆與程很難用理論或言辯加以詮釋,但是沒有人能抹煞中國古老劇藝的沉潛高明,它使現代的電影工作者能夠擁有更寬廣的視鏡”。援引胡金銓先生語,我輩學藝者,謹記之。
最後,遙祝:“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圓滿成功,大師遺作能順利推進,胡先生創作精神、薪火相傳。
感謝師長同行閱讀拙文,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