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盗梦空间》全面借鉴《午后惆怅》

(2010-09-04 23:06:42)
标签:

盗梦空间

诺兰

玛雅黛伦

实验电影

影评

王旭东

娱乐

                               文/王旭东  

   《盗梦空间》:在艺术构思、旨趣与电影化方面,我打4分。在剪辑、摄影、声音造型、特效等技术部门对全片的贡献,我打9分。

   综合得分:6.5分。

   “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盗梦空间》的宣传定位——诺兰拿出最大的诚意与技术能力想带观众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

    有些西方释梦常识的朋友知道,人的意识与潜意识好比分别放在脑海活动门的两侧,当意识活动时,门将潜意识关闭。潜意识活动时,门将意识关闭起来——意识和潜意识不能同时活动。意识往往被认为是人处于清醒状态下的脑海活动通常与理性相连——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冰山一角。潜意识则是与非理性、神秘相连。

   幻象——从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通常归为潜意识活动。

   全片的动作线索是迪卡普里奥们盗走别人的梦中的信息,潜意识中“真实”信息和拔掉自己内心的“心锚”,达到双重救赎的目的。

   利用多重梦境的“套层”结构,每层梦境都以几何换算的办法使“故事时间”变形——这一最为媒体、影评人称道“艺术构思”或本片的艺术性,其实是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旗帜人物玛雅黛伦自编自导自演的《午后惆怅》实验短片探讨过的问题——不管诺兰导演愿不愿意,我都认为《盗梦空间》是诞生在它60年前电影的商业实践。

   无论是对意识、潜意识进行的影像探讨、套层的结构表述、重力对时间延宕的原理运用,《盗梦空间》只是《午后惆怅》的“冰山一角”,不超过10人的团队用了14天制作完成的《午后惆怅》——空间与时间可以被自由地挤压或延伸,断裂或延续,空间与时间如同被施展魔法一般,时间可长可短,空间可大可小;而《盗梦空间》的时间与空间却完全要依靠戏剧安排达到变形的目的,电影化的“时空”观念与实践,高下立见!

   如果喜欢对“幻象”题材感兴趣的朋友,我推荐玛雅黛伦短篇集和塔尔科夫斯基执导的《镜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