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民族精神、民族主体性认知题材的影片,无论对知识分子还是普通观众都具有最强的号召力,尤其是在内地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当下,为渲染民族传奇类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商业机会。从影史上看,创作主旋律类电影并非香港影人之擅长。但是陈可辛却笑称:《十月围城》是他制造的一部主旋律电影。
经历过《如果·爱》和《投名状》的陈可辛们,也许找到了自己的长处与短板。论艺术创作力,根本纳入不了主流艺术电影的视野。论市场,以他们目前的制造能力绝难走向国际,甚至想打开日、韩市场都沦为为奢谈。以陈可辛为代表的香港影人迅速调整,广泛吸引内陆资本,为投资者描绘出一派雄纳内地票房推及泛华语市场的商业前景。
于是乎,一部华语明星云集,动作+煽情的爱国传奇片《十月围城》粉末登场,谓之华语主流商业大片。如果说《诺丁山》、《007》系列等电影是传统英国电影和经典好莱坞风格的混合品的话,那么《十月围城》则是香港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杂交品”,或说“港莱坞”。
影片描述了一组自觉、不自觉为革命献身的小人物,他们前仆后继牺牲自我保护民族之希望——孙文,建构起国家“大命运”与小人物“命运”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互动中将观众情感一步步引导向“真善美迅速被毁”的悲情方向倾斜。在国人甚为推崇的侠义精神的驱动下戏剧假定性的真实被不断放大,主创文戏、武戏并重,虚、实有度的电影化处理。
绝大部分文戏用在刻画人物的善良和情感的美好上——如果他们没有被裹挟进保护孙文的行动中,每位小人物将乐活在自己的小日子里。
可悲剧不正是将最美好的当面毁掉吗?武戏上演,一连串的杀戮,逐个终止了小人物的美好未来。虽说六、七个武戏段落,都能在曾经的武打片中找到影子,却不失精彩。特别是李宇春的出演,让人惊喜。相比之下,黎明段落则显得十分刻意。
实写小人物们牺牲的戏剧原动力。有人为报雇主恩、有人为酬知己、有人为重拾尊严、有人为证明身份、有人为父报仇…...他们最终成为了保护孙文的主要力量,皆非为革命理想而献身,而是出于各自朴素的世俗化需求,被具体化的侠义精神,有效地调动了观影者的情感共鸣,真实性远胜过基于政治逻辑一呼百应为国献身的人物设计。主创对人物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均做了最大程度的关照,尤其是阿四(谢霆锋饰演)与未婚妻(周韵饰演)的刻画温情细腻。也许主创太爱剧中的小人物了,强调人物造型/定位时多次选择叠画的手段——过于主观化的处理与全片的镜语有所背离。也许主创太注重人物出场,交待性段落缺乏省略手段,致使影片前80分钟略显冗长。
比较对人物的关照,主创则将革命意义、民族未来等宏大命题均进行了虚化处理,退为背景。正因如此,影片最后孙文(张涵予饰演)落泪的镜头,便显得单薄不可信,甚至多余。
2009年华语电影整体的艺术水准已经跌到了谷底。《十月围城》能在谷底发出一抹光亮,至少为我们留下了两样东西。
一座城:民国时期的香港中环、皇后大道、维多利亚港等景区,在上海拔地而起。
一股劲:香港影人陈可辛们给内地影人上的一堂必修课,尊重电影才会赢得观众的尊重。
耗资4500万元人民币搭建1:1的“香港城”,在影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真实、生动的传递了百年前香港的市井民生,那股“港味的历史”扑面而来,为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场面设计提供了严谨且附灵感的舞台。
坊间传闻,以香港主创为核心班底的《叶问》系列、《李小龙》系列、《一代宗师》等香港历史题材电影,也都有意选景“香港城”。我看此城不仅会成为香港影人陆续开掘香港民国题材的重要拍摄地,更是香港影人十多年北上发展的精神坐标。
在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辉煌和97后市场低迷的香港电影人,仍旧执着前行,无论是过香江北上图生存谋发展,还是坚守港地,其求新求变、空前团结那股搏命劲儿最是值得内地影人学习借鉴。
另:1.5亿人民币投资的《十月围城》要在《三枪拍案惊奇》和《阿凡达》的竞争中获得盈利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看电影》杂志约稿,转载需有文字授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