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12月初,看了宁浩的《疯狂的赛车》。坦白的说,这是我近10年看到最好的国产商业片。说它最好不单单是它如何挖空心思去撩拨观众的观影情绪,而是它传递了一种科学、严谨的创作精神和张扬的主创野心。
3000万以下的投资,并无大牌儿明星,全片110分钟左右,2400多个镜头,这在国产乃至华语电影中都是屈指可数的(好莱坞《谍影重重》,3000左右个镜头)。另,预测一下,估计也是笑料最多的一部。
一谈到商业片,自然离不开叙事策略、演员阵容、投资规模、宣传炒作、软广植入、后产品开发等维度来考量。《疯狂的石头》与《疯狂的赛车》同属黑色幽默类型的商业片。这种类型不仅具有有意义的文化冲突,并以反讽的态度对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实施解决,拼接、缝合、视听强化、后现代、超现实尤为突出。不以经典的线性叙事与常规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它试图挑战的是公众和社会解读能力。所以它的创作比较难。
《疯狂的石头》热映后,《鸡犬不宁》、《婚礼2008》、《大电影》系列、《呼叫转移》系列等多部影片都可归为它的跟风之作,但却无出其右。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对此类型的剧作模式掌握的不够。
多种集团势力纠结,其代表人物都是性格鲜明甚至有些卡通、脸谱化,适宜夸张表现。
随处可见机缘巧合,其冲突往往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不定,挑逗着观众随影片的人物共悲喜、挑战观众的智商。
宁浩后,中国电影导演不再有代分。
《疯狂的赛车》有盖里奇,有《疯狂的石头》,有MTV,有周星驰,有彭浩翔,有很多软广植入...但它运用的科学严谨,可以说恰到好处。
这种编码式的创作,则是《疯狂的赛车》的一大特点。就这个意义而言,比起一贯重复自己、抄袭他人的冯氏喜剧更有诚意,也更能称的上是电影作品。
看过影片后,有位自视甚高、也有过一部电影的年青导演(宁浩的好友),问我:《疯狂的赛车》有何新意?
我说:我看到了宁浩的艺术野心大于他的商业追求。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你的电影最多能称它有一定的诚意。当然,你们的创作观比冯小刚、冯小宁等一大批导演要纯粹干净很多。这也是中国电影最需要的。
多年前,看过宁浩的《香火》、《草原乒乓》两部文艺片,感觉他的电影有股张力,而这个张力并不是导演艺术观的突出,而是他对细节的把握和对作品的诚意。
我称这两部《疯狂》为宁浩式的类型,同时难以复制。通俗不媚俗,不山寨。《疯狂的赛车》票房成绩不一定突出,因为剧情的复杂程度离中国普通观众的解读还有相当的距离。
影片反讽的一些社会性话题,大胆巧妙。与电影审查的黄线在博弈,如同走钢丝。
希望宁浩走的更远更稳,相信他会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