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兰芳》,陈凯歌从担当到造神的蜕变

(2008-12-03 15:18:45)
标签:

梅兰芳

陈凯歌

王旭东

影评

娱乐

                                          文/王旭东

   《大阅兵》、《黄土地》、《孩子王》、《边走边唱》陈导在探讨人(个体)与它(群体、环境、体制)的关系,以质朴、简约的姿态去抵抗享乐、世俗的消费时代。一面是新现代性的文化反思,一面是批判继承的文化启蒙。那时的陈凯歌及其影片有份理想主义的纯真,对人性与现实的关注达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执着。

    《风月》、《荆轲刺秦王》、《和你在一起》陈凯歌则选择“捷径”与国内观众和西方市场进行沟通。其“捷径”的策略,亦是多遭诟病之处——民族文化劣根的影像渲染、贩卖廉价的伪民俗、猎奇滥情等等。

迄今,陈凯歌的《无极》最为彰显他的野心。这不仅仅表现在超强阵容,超大制作上。而在他欲探讨的主题The promise(影片英文名)。可以汉译为承诺,亦可理解为契约。但终因剧本致命上的错误,导致影片惨败(这里暂不详述了)。最终以娱乐反讽的胡陈“馒头之争”和口诛笔伐的“环保事件”,给陈凯歌和《无极》画上一个怪圈式句号。

    《霸王别姬》,是我最喜欢的陈凯歌执导的影片。有资料表明,李碧华的通俗小说《霸王别姬》,最初并未进入陈凯歌的视野。香港投资人几经努力,才勉强同意执筒。有著名编剧芦苇的加盟,使它成为当代编剧佳作——戏剧体(戏剧性)与叙事体(史诗性)完美结合。又有著名导演陈怀恺(陈凯歌父亲)担纲艺术顾问,陈怀恺建国前就是江安戏剧专科学校的高材生,对戏剧见地独到。在他的指导下,剧中人、戏中戏充满了中国传统戏曲故事的魅力,影片中的结义、恩怨、背叛,三段落圆通大气。三,《霸王别姬》之于陈导其他作品,无论从叙事策略、主题阐释、视听语言都有明显的“突兀”。所以影片能戛纳折桂,芦苇、陈怀恺对影片贡献很大。

    《梅兰芳》在放映前,就被推致“滥娱”的语境里:“中影岁末压轴大戏、陈凯歌《无极》后雪耻之作、梅葆玖盛赞《梅兰芳》...”我看过此片,坚决不同意《梅兰芳》超过《霸王别姬》的说法。

    《梅兰芳》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素材,暂可归为人物传记类电影。官方称所谓死别、生离、聚散为三大段落,欲现梅大师当年风貌。

    死别:梅兰芳“成角”的过程,情节紧凑,一气呵成。邱如白(孙红雷饰演)启发少年梅兰芳(余少群饰演)“改戏”,到梅兰芳与十三燕(王学圻饰演)“飙戏”,再到十三燕惜败,倾家愤死;梅兰芳大红于国内,成家娶妻。结束。梅兰芳从旧戏剧形式、旧戏人方式、旧戏剧体制中破茧化蝶。“梅兰芳时代到了。”这句台词虽说太不高明,也算点题吧。

    生离:梅兰芳“成人”的过程。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已经如日中天,但他偏偏遇到老生皇帝孟小冬(章子怡饰演)。一个是男扮女角,一个是女扮男角。两人在台上身份/性别颠倒,可配合默契,台下暗生情愫便是顺理成章了。这时的梅太太、邱如白各有其应。梅太太为维护家庭而与孟小冬冲突,邱如白为他与梅兰芳的事业与孟小冬冲突,随各显其法。终以孟小冬远离北平,与梅兰芳老死不相往来结束。叙事也算清楚,但“戏迷枪击”的冲突设计,过于做作。“成人”的梅兰芳,终于要继续孤单在事业、生活上前行,即使他征服了美国、日本等观众。“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一语点题。

   聚散:梅兰芳走向神坛。抗战爆发,梅兰芳坚决不再登台。梅兰芳放弃艺术生命换得中国人的国格与尊严。

    贯以全篇的是梅兰芳伯父给他的信。道出了戏人(明星)与凡人的悖论关系,质朴且发人深思。十三燕的“给唱戏的拔份儿”,邱如白的“难道德军占领了英国,英国人就不演莎士比亚了”等等观点,放在京剧情节片中或许成立,但用在人物传记篇中,太显牵强。

   邱如白开场就表白“我们是干净的”,看梅兰芳表演“游园惊梦”的反应和在美国剧场中的反应,都难让人信服。更不解的是,孙红雷竟然对外称“邱如白与梅兰芳的感情超越了爱情”,实在是好笑。请问:为了表现亦师亦友的友情,就要超越爱情吗?亲情、友情、爱情是用来感知的,而不是超越的。王学圻把握十三燕的情感就非常到位,我为这种亲情与友情的缝合表达所感染。我想是篇幅所限,章子怡的爱情表达也显得含混。

   梅兰芳,究竟是怎样复杂而又伟大的艺术家呢?我想在陈凯歌的《梅兰芳》中很难获得答案。陈凯歌能感知到的梅兰芳的精神世界多少,我也不得而知。但《梅兰芳》带给我的是完美而神化的梅兰芳。

    自《风月》到《梅兰芳》,导演陈凯歌乐而不疲的穿行在全球化的喧嚣中,从一位文化担当的先锋彻底蜕变为影音造神的艺匠。

   另,人物传记影片不乏佳作《巴顿将军》、《莫扎特》、《阮玲玉》。不妨拿来阅读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