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旭东
我认为的电视内容只有三类:一,提供满足人们对形象的需要即对典型人物在规定的情境下生活戏剧性再现的需要。二,提供满足人们公共事件了解的需要。三,广告。
现阶段,前者以电视剧为代表。电视剧间收视率的竞争,自然很重要的是剧中形象接受程度的竞争。提高收视率、重播率是硬道理。
从个人体验而言,我对电视形成概念的,是儿时看的连续剧。《霍元甲》、《阿信》、《大西洋底来的人》......万人空巷。20多年前,有的看,没的选。
现在由于工作的关系,主要的工作是审剧本,估预算,盯现场,评影视剧。虽说品评电视剧,不是我饭碗所在,可也是工作内容的一个部分,看是必须的,品评也是必须的。可很难找到儿时那样纯真看剧的感受了,那种朴素的观影快感,被功能化的解构所替代,我挺郁闷.
元月初,欣闻新浪网推出了电视剧排行,月评季颁活动.随后,新浪网的几个朋友虚心的讯问些评选/颁奖的情况,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说了几次,深知万事开头难,建设性意见就多提了些.到近期,即将揭晓,则涂鸦几笔,算是个记录吧.
艺术作品的评选,有它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很难追求绝对的科学,仁者/智者的关系.
专家评:先理后情
大众评:先情后理
电视剧,咱国百姓文化生活的主要精神食粮;电视台播出广告的主要载体;电影、戏剧表演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媒体文娱板块资讯的主要来源;广告客户投放广告的平台;上百万"漂一族"的饭碗之一.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现在中国所有专家集中性电视剧的评选,都存在着致命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电视剧在送某评委会时,片中是不带插播广告内容的,专家/官员等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审看,讨论,评分.其依据是非割裂完整的电视剧艺术作品.而观众通过电视观看到的电视剧--电视剧收视率统计依据,则是一个被电视台和广告商人为割裂甚至打散的切块式电视剧.这是极其不尊重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一种表现.
试想:如果我们在影院看一部爱国主义的抗战电影时,放映10分钟,忽然一则"**卫生巾,呵护女人的没一夜"30秒的广告,再过15分钟......我们将如何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将如何对待影院?
电视台无情的把广告强硬的塞入电视剧,这样极大的破坏了观众完整欣赏电视剧艺术的权力和心情,极大伤害了艺术家的创作.既如此:专家看的是完整的,百姓看的是割裂的,而还要在同一个时空内,套入专家意见+百姓意见=最终结果的公式中,去言称:这是观众心目中的,是大家评选出的等等等等.
刻舟求剑嘛.就如同收视率的科学性与真实性一样.
当然,电视台无情的把很多观众直接推到了盗版牒,网络市场.相信很多网友是通过上两种渠道看到近期"热播剧".
民间对电视剧的排行,通过网络的形式,是正途.收视率/专家等作为依据,总让人对结果有忌惮.通过网络,尤其是实名IP形式,将成为民间一股公正的力量,还艺术家的基本尊严与公正,还诸多评选中的"黑手""潜规则"等一记响亮的耳光.
新浪的这次排行,算是一个尝试,是通达民意公正的途径之一.
寄此次活动希望,鼓励不断修正与完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