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私语 |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能接触到反映农村、农民工等的影视作品和剧本,其质量远逊于八九十年代《喜盈门》、《咱们牛百岁》、《辘轳 女人 井》等影视剧。几乎全是沿解放思想,干群协力摆脱困境,共赴小康的路子,加些地言民俗,突出地域的影视剧,其人文关怀的程度降到了很低的一个水平,也有些创作班子打着“体恤、平视、关怀”底层农民的卖点,可创作出的作品却带有强烈的“施舍、俯视”的味道。
真正去关注八亿农民的优秀作品少到几乎看不到。原因到不难分析,拍出来没市场。
记得年初,有位资深的电视剧发行人讲:《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个烂剧,可为什么收视率还很好?就是播出时间选在了春节前夕,农民工都歇工回家了,一下至少贡献了2个百分点,一个点可就是1000万人次呀。各位只当是个笑谈,可我在想《红色康拜因》是电影,如果能进院线,票价也应该在30元上下,农民工朋友即便有时间,一定消费不起。城市人会带着偏见和避让心理,消费嘛?是个未知数。充满人文深度关怀的《红色康拜因》能否在市场中博得优势,对蔡尚君导演率领的主创是个考验,其结果也检验出城、农的心理差距。
生活在城市的朋友们,咱们在注意什么呢?
国人张口闭口的谈论的“美国”多半不是指那个与咱平等的国度,而近乎是种象征,自觉不自觉的认定美国代表了生活方式中诸多美好和希望。同样可笑的是,当下甚至更前些时候,国人尤其是80后的城里人在提及“农民”时,约定俗成的代表:落后、愚昧至低也是不入时吧。
前一篇:《墨攻》,重拾华语古装大片的信心
后一篇:透过《三峡好人》,看到和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