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图书消费券要讲实效
李景端
两会期间,有人提议向读者发放图书消费券。这个主意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如果顺利实行,对于刺激图书销售,提升公众阅读热情,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从有些地方先前发放旅游消费券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必须把发放图书消费券的配套措施,一并进行认真周到的设计。因为图书不同于一般的日用消费品,不同层次的图书,需要相应层次的文化需求,才能勾起购买的欲望。为防止把消费券简单变成“福利代币券”,力求以券增值促销,收到扩大内需的预期实效,我想提出以下几点,以供探讨。
首先,要选好发放对象。对于一向爱读书的人,有券无券他都要买书;对于从来不读书的人,发券给他也白搭。所以发放对象应选那些有读书需求、但又限于多种因素而迟疑的人。这当中,我首先想到在校师生。因为这部分群体包含不同层次的文化水平,怀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读学生自己又无经济收入,因此,发给图书消费券,最能激发他们多去买书。若此议被采纳,可以会同教育部门,制定对各类学校不同层次师生发放图书消费券的金额、比例、使用期限和超值购书的奖励办法。这些对象范围明确,通过教育部门发放,操作起来也较为省事。
其次,要确定消费券使用范围。教材、教辅类图书,不发券他也会去买,中小学教材还是免费的,所以消费券使用范围,应该限定为一般图书。对于小学生也要发消费券,即使他自己不买,也可以给父母去买。尤其在农村,可以鼓励带券多买农业技术图书。
笫三,要多设计一些适合使用消费券心理的实用图书。有些书本来可买可不买,因为有了消费券,少贴一点就买吧。出版社可否多设计一些适应使用消费券、“打包购买”的实用书。譬如设计一套农业新技术的通俗套书,这套书的定价,可以高于图书消费券的面额,这样其差额,自然就形成了新的购买力。
最后,要配合发券多搞读书活动。建议相关部门,多举办图书节、阅读竞赛、有奖征文、藏书比赛、书评评奖、购书抽奖等等活动,均以图书消费券作为奖品。这样一方面既可强化阅读的氛围,提升社会的书香气;另一方面也使师生以外的爱书人,通过这些活动,也有获得图书消费券的机会。尽管获奖面不会很大,但宣传了好书,至少起到了制造舆论、倡导读书的好效果。
上述设想,当然只适用于开始发券初期的运作,待实践一段时间以后,再根据实效,考虑是否变更消费券发放和使用的范围。
(载2009年3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加载中,请稍候......